close

《西游真诠》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山阴悟一子 陈士斌允生甫诠解
蓬萊一元子紫微學堂章真言段落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悟一子曰:
《西游》一书,讲金丹大道,止讲得『性命』二字,实止是先天真己之气。
修性命者,修此一气,性命双全,而还归于一。
反反覆覆,千变万化,不离其元。

诸篇立说,
或先明了性,而后可了命;
或先明了命,而后可了性。
或明了性即是了命,
或明了命即是了性。
或耑明性,而命无二理;
或耑明命,而性有同原。
或明了性不了命之偏,
或明了命不了性之昧。
或明了命之先先了性,了命之后后了性。
或明性之不了,而落于虚伪,或明命之不了,而入于妖邪。
或明傍门不能了命,而反失其性;
或明枯寂不能了性,而无由了命。
或明性为物欲所诱而不能了,
或明命为幻妄所误而不能了。
或未能尽知其性之初而不能了,
或未能尽知其命之妙而不能了。
或正言,或反说,或寓意,或设象。
或戏谑闲情,发本然之理;
或冷语微词,示下手之功。
或隐指其要决,或显露其真传。
横竖侧出,旁通曲喻。
千魔方怪,无非止讲得修『性命』二字,止修得先天真乙之气而已。

首七篇,原有伦次。
以后,或有伦次,或无论次。
颠来倒去,篇篇各有深义。
如造化之雕刻万物,并无重复,归总本于一元。
《参同契》曰:『孔窍其门。』
子舆氏曰:『引而不发。』

惟善读者能神观默察,而有以自得之耳。
如此篇明遇境而迁,不能安身立命,
《易》所谓『思出其位』,《中庸》所谓『不能素位而愿外』之义,
总由操守不固,工夫未到所致。

篇首《南柯子》一词,心地工夫,在绵绵无间,句句彻透。
何以劈提『南柯』二字?
言世路險※[ 左『山』右『险』 ] 巇,幻如南柯。
若有心贪着,不能随遇而安,出此入彼,便似做南柯梦矣。
凡人情境遇最难忍者,莫如饥欲,故易动者,莫如饥寒而思衣食。

篇中师徒心和意合,归正求真,所以修性命也。
倘遇饥寒,自当固穷,不可妄动。
三藏见楼台欲化斋,行者望气色劝勿入,寓有叩侯门而求利达,戒冰山而慎行止之意。

『请下马,平处坐下,切莫动身。
与个安身法儿,画一道圈子,叮咛不可走出圈外,只在中间稳坐。』
即素位而行,不可愿外。
此之谓有坐性,非果画一圈子可当玉帐术也。
有坐性无坐性,不在坐而在位。
素位而行,便是有坐性,不出圈子。
一或愿外,便失坐位,虽终日痴坐,亦是无坐性,出了圈子。
处富贵如无有,有坐性也;
处贫贱如固有,有坐性也;
处患难如无事,有坐性也。

随遇顺受,悠然自得,不坐亦坐。
苟胸次扰扰,心为境转,有性无性。
出此圈,即入彼圈,所谓入于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
师徒俱端然坐下,行者不避千里,化斋供师,分内之事,亦是有坐性而不愿乎外。

『直至古树参天,一村庄舍。
柴扉响处,走出一个老者,手拖藜杖,仰面朝天道:“西北风起,明日晴了。”
后边跑出一个哈巴狗儿来。』
又道:『你走错路了。往西天大路,在那直北下。』
又『心中害怕道:“这和尚是鬼!是鬼!”』
又『举藜杖就打,行者道:
“老官儿,凭你怎么打,只要记得杖数明白:一杖一升米,慢慢量来。”
老者闻言,把门关了,只嚷“有鬼!有鬼!”』
『行者道:“道化贤良释化愚。”』
『使个隐身法,挜干饭满钵而回』
噫!
妙哉!
仙师寓言隐奥,莫可测识。
读者谓不过点缀村落吠大,野老鄙啬之情景已耳。
岂知乃隐讥有位而窃禄苟容者,
自谓能识天时而察人事,仗势头而看风色,实为仰愧俯怍之人,
乃是天坐性而出圈子者,殆即纲目书莽大夫之流欤!

何以见之?
『古树参天』,非身居木天乎?
『手拖藜杖』,非太乙杖藜乎?
『村舍柴扉』,非传迹于莽乎?
『朝天看风,跑出哈巴』,非看风苟容,仰有愧于天乎?
『你走借了路,往西天路,在直北下。』
不自知面北之非,而告人以向西之错,于心有愧,故曰:『是鬼!是鬼!』
心傍着鬼,非俯有愧于人乎?
『老者举杖就打。行者道:“老官,只要记得杖数明白:一杖一升米。”』
盖惟仗记录卜升迁,止知窃禄自温饱,于心有愧,故说:『有鬼!有鬼!』
回顾衾影,能不自己愧杀乎!

篇中八戒曰:『我不比那村莽之夫』,已下其人注脚。
此其人既非贤良,非道可化;
此又非愚,非释可化。
似此仰愧俯怍之徒,在位而出位,口是心非,言诈行违,分明老贼,
诚不如潜形隐面之辈,挜取干饭,事亲供师,反得至恭至敬也。
仙师盖有为而言,所以激励臣节,为千古立有位之防,
即《孟子》齐人之喻,贤者自贤,愚者自愚,此有良贵者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

唐僧惑于呆子坐牢之说,一齐出了圈外,坐于公侯之门,静悄悄全无人迹,
非无人也,即昏夜乞人,如在鬼窟里作生涯也。
呆子入见,黄绫帐幔,象牙床上,白媸媸的一堆骸骨,
见位至公侯而不修性命,明眼人视之终是一堆白骨。
呆子洒泪浩叹,『英雄豪杰今安在』一句,深可猛省。
『见帐慢火光一晃』,见石火之易灭。
『见桌上锦绣绵衣』,见朱紫之惑人。
『不管好歹,拿出背心』,见服官之不择。
『四顾无人,谁人知道』,见四知之罔畏。
『立站不稳,扑的一跌』,见荣辱之靡常。
『把两个背剪手贴心捆了』,见刑法之易罹。
唐僧因饥出圈而惊动魔头,呆子因冷贪着而中其机械,
皆因爱欲而情乱性从,不清自来,与魔何尤?
此修天爵者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行者得饭到圈,不见人马,回看楼台,忽成怪石,
黄粱未熟,瞬息变迁,沧海桑田,真堪歌哭!
总由不能稳坐共守性命,妄动出圈,贪图温饱所致,岂不错走了路,闯入妖魔口里去耶?

老翁指出『金兜※ [ 左『山』右『兜』] 山金兜※ [ 山兜] 洞独角兕大王』,
兜鍪为首铠,争战之具。
兕加独角为亢,王加独角为主,出位兜诅不肯宁静,亢主不臣之象,比之古之驩兜然。
故篇首叙师徒正行处,忽遇大山,点缀出石多岭峻,三藏兜住缰绳字样。
早以峻岭衬出崇山,以兜缰映带驩兜。

至此处忽作兜[山兜] 字,寓放驩兜于崇山之义也。
驩兜与共工相助为虐,作乱于圣世,不臣之甚,出位之尤者,仙师特引以为圣僧魔头之喻。
老翁现相,称山神土地,收下斋钵,『待救出唐僧,还奉唐僧,以显大圣之至恭至孝』,
明山神非越位滥受,见大圣为分内恭敬也。

大圣找寻妖洞索战,魔头闻言欢喜,道:『自离本宫,未试武艺。』
收其欢喜,兜诅出位,好动之情,非可以动胜也。
行者战不能胜而焦躁,丢起金箍棒,变作千百条,是以动聊动,而益以就其动。
动圈套,老魔取出圈子,把金箍棒收做一条套去,全归于动。
而动者不可收拾,皆由我一念之动自先主张也。

故曰:『道高一尺度高丈,性乱情昏错认家。
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紫微學堂章真言 的頭像
    紫微學堂章真言

    心靈卜手《紫微學堂_章真言》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