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游真诠》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山阴悟一子 陈士斌允生甫诠解
蓬萊一元子紫微學堂章真言段落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悟一子曰:
人心如稂莠,道心如嘉禾。
若除尽凡心而无圣解,
譬无谷而芟荑稗也。
荑稗芟尽,一空田而己,如何便可填得饥债?
祖师曰:『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是也。
提纲心猿之『心』,即道心也。
道心,非心中思虑之神,乃五行中精一之神也。
必得此心,方为真种,故有虞氏特著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妙。
读者错认人心为心猿,而不识美猴王为精一之真种,是认螟蛉作亲儿也。
然此心未离于五行,犹是生死轮回之根蒂。
必自有为而造至于无为,心佛两忘,善恶俱泯,方为超神入化,出世无上之大乘。
开首一词,本紫阳真人原文,字字牟尼,切须熟玩。
其『知之须会无心决』—句,明指不可执心之奥旨也。
盖精一之妙,自虚空中来,不是心,不是佛,
乃无相之真如,无体之真相;
始始于攒簇,终终于浑忘;
终终始始,万劫不坏者也。
若上敬修心,总有伯钦之大力,亦仅可免于虎口,安能超出界外哉?
然此事难知,故词内两以『知』字示人,谓能知得,方能行得也。
如:
伯钦在两界山,见那猴求救,道:『不知真假何如?』
那猴道:『是真!决不敢虚谬!』
即世尊所云『我今为汝保任此事,决定成就』之意。
绝顶揭起六字,猴精果然出穴,别有玄旨,
非笔所能荆惟知人心之不可不灭,
道心之不可不生,
灭人心,生道心,使是修道起脚。
故救出心猴,而即别名『行者』,知之真而行之始也。
行之第一步,先在伏虎。
『过了两界山,忽见猛虎。』此虎非心内陷心之虎,乃身外资身之虎,
故曰:『送衣服与我穿的。』『一见行者,伏尘不动。』
虎性不狂,与心猴归正无二。
取件衣裳,可为一体。
行者之伏虎,即三藏之降猴也,其旨微矣。
老孙自夸『有降龙伏虎手段』,己预提下回降龙为第二步矣。
诗中有『一钩新月破黄昏』,绝色丽句,
读者不过目为点缀晚景闲情,不知伏虎之后,而偃月之形己宛然成象矣。
非可忽过!
悟空与老者较论年岁,见光阴之迅速;
唐僧与老者扳叙同宗,见人我之一家。
师徒洗浴,一旦间去垢自新;
讨取针线,百忙里留心补过。
俱形容归正的行止,原无深义。
至『忽见路傍闯出六人,大咤:“留下行李,饶你性命过去!”』
此处『性命』二字,却是妙旨。
前双叉岭未伏心猿,止是性本元明,命无主宰,故只得放下身心,所天所命。
此命出于天。
今己伏心猴,命有真种,故兼言性命。
曰『饶你过去』,此命由于我,虽跌下马来,可放心设事矣。
心本空空无物,而实万物皆备,
苟目私自利,从躯壳起念者,则为私藏;
至大至公,会人物于一身者,则为公帑。
不急公帑而厚私藏,是背主公而从贼党,
所谓『你的东西全然没有,转来和我等要东西』也。
故主德清明而六府修和,心君泰定而六官效职。
眼、耳、鼻、舌、身、意,天之贼也,人不能见,而心无所主。
眼看即喜,
耳听即怒,
鼻嗅即爱,
舌尝即思,
意见即欲,
身本多忧,
以致群贼党横,恣肆侵劫,而性命随之矣。
故《楞严》曰:『六入: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
此六贼为世贼,皆主人疏防开门揖入也。
悟空认得自为主人,
『停立中间』,为不倚不流;
『只当不知』,为刚强不屈。
运动慧器,尽皆扑灭,剥夺赃物,借资衣粮,此以静御纷,以真灭假。
非如人心之心与物俱扰者,诚为霹雳手段。
搞临时稍有姑息迟疑,便是引贼入门,未有不着贼害,
故曰:『我若不打死他,他要打死你。』真阅历身心之棒喝也!
唐僧不识各贼利害,一味慈祥,不能果断,
这便是『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矣。
故又借悟空之言语举动,以描写无主者之为害多端。
唐僧心无主张,而曰『自主张』,乃是舍身拼命,已自己道出,何能了命?
总由不能静观默察,以明夫精一不二所致,
所以有观音化老母,捧衣帽,传咒语,指示迷津也。
老母曰:『原是我儿子用的。』
又曰:『东边是我家,想必往我家去了。』
又曰:『我叫他还来跟你。』
夫悟空为道心,即金公也。
易纵而难伏,易失而难寻。
但原是我家之物,特寄体在西,回东已有归意,切须认得『唤来』耳!
故《悟真篇》曰:『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向西邻寄体生。』
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奼女作亲情,老母指点极为明显。
『嵌金花帽』,为金紧禁,前解己晰。
此又添出锦衣一件,定心真言一篇,盖写出一个『怀』字来耳。
衣上有帽,金为西四,立心穿戴,非『怀』字乎!
怀字释义,本有去意,回来就已也。
又如怀诸侯而天下畏服,怀刑而刻刻在念,道心自住,
故曰:『若不服你使唤,熟念此咒,他再不敢去。』乃一字真言,诚然妙诀。
龙王劝悟空皈僧,叙黄石公故事,见虚心方成正果;
菩萨教悟空回头,入紧禁法门,见一念自能生根。
既无退悔,则可前行,而大道在望矣。
虽然,心猿归正,乃两两互发,非专属悟空。
在悟空,为有为之心猿,入玄奘之佛门为归正;
在玄奘,为无为之心猿,得悟空有为之道心为归正。
『六贼』,亦处处有益,足验道心。
在玄奘,几遭劫害,可为磨砺之砭石;
在悟空,一棒打杀,如获行道之资粮。
曰『无踪者』:
『踪』,即无于归之内;
『无』,即归于正之中。
一归无不归,一正无不正,心猿固真种子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