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游真诠》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山阴悟一子 陈士斌允生甫诠解
蓬萊一元子紫微學堂章真言段落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悟一子曰:
此结上文先天真乙之气自无而有,自有而无,自无而复,有复而泰,
泰而乾,乾而姤,姤而否,否而坤,坤而复,终终始始,万劫长存。

先天炼于后天之中,
后天秘有先天之妙。
仙师所由以后天之八卦五行揭示世人,欲人观察晓悟,修此一气以脱生死也。
一之祖曰无,无生一,一至十。

阴阳流行之序一二三四五,正数也。
六七八九十乃其配耳。
数止于五,究竟五只在一二三四中,三四只在二中,二又只在一中。
得其一而百,行万善不离一中。
百千万亿不离一五。

以五行流行之数言,
则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以阴阳对待之数言,
则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总不离乎太极。
因而重之则变为六十四卦;
因而事之则为三百八十四爻;
积而终于万有。

一千五百二十之数总不外乎八卦;
八卦不外乎五行;
五行不外乎阴阳;
阴阳不外乎太极;
太极不外乎无。
然则八卦五行总属一也,仙师并言之,各有深意。

所言八卦者,
欲修道者在八卦对待之中观察其根源,即予首篇请示一图以证道之意。
仙师早已明著于此。
请先明炉中逃大圣之旨。

修丹者有鼎有炉,上为鼎,下为炉。
鼎之义,仙师上篇隐示之,提一观字以令人察识,
非有鬼神之曲折,未可以测其妙。
此炉之义亦非有鬼神之曲折未可以测其妙。
盖后天之八卦伏有先天之气。
大士神观得其火候。
老君既执鼎之中黄以击大圣先天之灵而收伏之,
仗二郎细犬之真土而不动,已如鹰之搏兔矣。
非加火功煅炼,仍未得而收伏也。
又非一切凡火及火雷二部之火所得勉强制服,必藉八卦炉中之真火方可煅炼成丹。

紫阳真人曰:『自有天然真火候,何须柴炭及吹嘘』是也。

故篇首火雷部诸神俱不能损伤,
须老君领去,推入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出丹来也。
大圣入炉钻在巽宫位下。
巽为长女,柔道也。
乃明入地中,文王囚于羑里之象。
惟柔顺逊克以演先天八卦,而终无伤损也。
风搅烟来,双眼煼红,乃明而见伤,韬明养晦,正所以善用其明而无伤也。
故曰:『后来唤作火眼金睛』。
适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只听得炉头声响,看见光明,
忽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好似白额虎、独角龙,
此龙虎二象合而为一矣。
老君摔了个倒栽葱,脱身而走。
噫!
妙哉,神哉!

前老君执鼎耳打中天灵而大圣一跌;
此老君倒栽葱而大圣脱身。
前是金丹之顺于鼎而结胎;
此是金丹之逆出于炉而脱胎也。
仙师:『混元体正合先天』一诗,正形容丹成之妙,字字牟尼珠。
最须察识处在『号初玄』,『非铅汞』,『还变化』等字。
盖玄中之妙,难以言尽。

此谓号初玄,尚有在此;
非铅汞,尚须铅汞。
此为能变化,还有变化。
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之已曲折不可测识,
又玄则更曲折而不可测识。
故仙师于此特著大闹天宫一句。
又诗曰,一诗两个又字,正又玄又字之精髓也。
何以又大乱天宫?
盖先天真乙之精入于八卦之中,则后天而奉天时;
出于八卦之外,则先天而天弗违。
自与天争席而非天所御也。
前大圣闹天宫而入于炉中煅炼,是先动而后静,前半下手之功也。
所谓玄之也;
此大圣又闹天宫而入于山下压定,是静极而动,动而又静也,后半下手之功也。
所谓又玄也。

然前大闹则有老君之鼎可伏,此大闹则惟如来之掌可伏。
彼以对待之八卦,此以攒簇之五行,制伏虽殊而妙用则一也。
最妙在又诗曰四句,读者必解曰猿猴配心,心即猿猴,紧缚牢拴莫得外寻。
故批《西游》者将心猿意马四字罩住全书,不知猿猴乃道体耳。
猿性缓,主静;
猴性躁,主动。
喻道体之有动静,与人心之有动静相配,非谓猿猴即人心也。
仙师提纲谓心猿,言心即猿猴者,意思有甚深而贵乎人之察识也。
心即猿猴,明白浅显,何以著『意思深』三字?
盖道体有静有动,修道者亦有静有动。
动极则必静,静极则又动,动极则必静。
金丹始终作用已尽在其中,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
故曰『意思深』。

第三句何以合动于静而未言猿心合于意,而专言心?
盖金丹作用,当静极又动之际,必须收伏猴之动而平定猿之静方成大道。
故马猿未合,心意未合,不可紧缚牢拴,
而须外导者,适马猿合作,心和意和而紧缚牢拴莫外寻矣。
大圣变三头六臂,在核心里飞舞。
亘古常存,神将难捉等语,正形容道体变化之妙。
解者又说关心,大误矣。
然道非常道,能修炼降伏者即是如来。
切须根究来历,方好下手。
大圣自道灵混根源乃先天之精,非凡间之物,只此敢来争先。
一语道明天固先天,我亦先天。


故敢与争先而无多让也。
迨诱大圣入手,正金丹入手之候。
而五根肉柱,一股青气,正合心意攒簇五行之时。
中间柱子写『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佛祖所云:『乾坤之内,宇宙之间,有一宝秘在形山,
不在心肾,而在乎玄关一窍』者是也。

故离不得如来掌中而未超于五行之外也。
佛祖翻掌一扑,推出西天门外,化五行山压住,
明示金丹之道,必五行攒簇而从虚空中结就。
人心得此配合而有所依据,不落空亡,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可以不事作为,渐摩超脱矣。』

篇中殄灭妖猴安天大会,正定静安之的旨。
《悟真》曰:『咽津纳气是人行,有物方能造化生。
鼎内若无真种子,如将水火煮空铛。』

大圣者,真种子也。
盖有为者,无为之用;
无为者,有为之本。
必先有为而后归于无为,方了无上至真之妙道。
若先无所为而从事静定,则命基不固,终落空亡。
倘先有所为而未能超脱,则性地不空,尚域三界。
紫阳真君曰:『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
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


有作者,五行山下之心猿是也。
有作而又无为者,五行山下之定心猿是也。
篇中自猴子成精及末幅屡提猴字,并不及猿字,
正发明伏猴之功而后能定猿之静之义。

至于五行山生根合缝,随人呼吸者,乃金丹吞入腹也。
饥与铁丸,渴与铜汁,皆金类也。
猿为水中之金,乃同类相济之义,其温养抱一之功乎?
然则观如来之翻掌定猿,
可悟后天五行之中,有先天真乙之精而无事远求,如翻掌之易伏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