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行大義》14F雜配(六論配五事)

第十四論雜配

就此分爲六段
一論配五色
二論配聲音
三論配氣味
四論配藏府
五論配五常
六論配五事

第六論五事

五事者.
尚書洪範云.
敬用五事.蓋以人事配五行也.

一曰貌.以配木.
二曰言.以配金.
三曰視.以配火.
四曰聽.以配水.
五曰思.以配土.

尙書洪範曰.
貌曰恭.
言曰從.
視曰明.
聽曰聰.
思曰叡.
恭作肅.
從作乂.
明作哲.
聰作謀.
叡作聖.
貌曰恭者.
天子之恭曰穆穆.上恭肅則下敬矣.

孔子曰.
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

又曰.
在體曰恭.
加於人.施於事.曰敬.
貌之不恭.是謂不肅.
肅.敬也.

夫洪範所陳五事.貌爲首者.
於易.貌爲震.震爲木.木可觀也.故經列三德.而服爲其上.

詩云.
敬慎威儀.惟人之則.
有威而可畏.謂之威.
有儀而可象.謂之儀.
君有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長有其國.
臣有威儀.故能長守其職.

君子
在位可畏.
施舍可愛.
進退可度.
周旋可則.
容止可觀.
作事可法.
德行可象.
聲氣可樂.
動作有文.
言語有章.
以臨其下.
謂之威儀.

孔子曰.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

又曰.
不嚴以莅之.則人不敬.故失威儀之節.怠慢驕恣.謂之狂.
狂則下不肅矣.下不敬.則上無威.
夫不敬其君.不從其政.則陰氣勝.陰氣勝.則水象至.

故曰.
厥罰常雨.雨.則飢寒至.飢寒至.則上下不相信.大臣姦軌.民爲寇盜.民多被刑.則其服妖.
服妖者.輕剛漂泆.暴慢之服.以象風氣之化也.
言者.於易之道曰兌.兌曰口.言之象.人君言出令行.則從.

故易曰.
悅以使民.民忘其勞.
悅以犯難.民忘其死.
是以明君薄斂而厚祿.賞宜從重.罰宜從輕.則順民心.
故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此得民心.
民心得.則衆歸之.衆歸之.則民死沒且不忘之.況乎從其令也.
若君失衆心.政令不從.亢陽自消.群陰不附.而下畏君之重刑.則陽氣勝.陽氣勝則旱.

故曰.
厥罰常暘.常暘.則飢貧.飢貧.不足.不足.不敢正言.則先發於歌謠之口也.
氣逆則惡言至.蟲蝗生.皆口事也.

視者.南方目之象.
視曰明.明以知人爲本.
於易爲離.離爲火.爲目.
夫視不明.微弱不知所信.必長伺黨仇親同類.
如此.賢者不進.賢者不進.則不肖者不退.不肖者不退.
則犯上者不誅.無罪者橫罰.百職廢壞.庶事滯塞.教政舒緩.

故曰.
厥罰常燠.燠則冬氣泄.冬氣泄.則不塞.
春夏氣錯.疾疫起矣.
犯上者不誅.則爱犯霜而不死.
貪取百姓之財.則蝗螟亦食人之食矣.
此皆視之所象也.
聽者在耳.
耳者.於易坎也.
古者聖王有進善之旌.敢諫之鼓.謀於蒭蕘.所以博延而廣聽也.
人君不好謀.則下莫敢言.下莫敢言.則上無所聞.上無所聞.則不聽.不聽者.由不謀政事.

故曰.
不聽.無所聞知庶事.擁屈怨在心口.喜怒不節.

故曰
急也.夫寒者急物.冬物皆枯急.枯急.

故曰
厥罰常寒.常寒.則不生百穀.不生百穀.則民貧窮矣.
故妖生於耳.以類相動.則有鼓妖.聲音之類.
坎爲彘.耳氣傷.有彘禍.水色黑.有黑交.此皆聽也.
思者.心爲五事之主.猶土體爲五行主也.
於易爲坤.八正之氣.亦起於八風.
風者.四時之主.思心得.謂之容.
容者.能容畜臣子.故謂之聖也.
思心不得.四者皆失.則不能容畜臣子.

故曰.
思心不容.是謂不聖.過在霿亂失紀.
故風者.於易巽也.在三月.四月.純陽.
而治於陽.則爲陰.於陰.則爲陽.大臣之象.
君既霿亂.則大臣專恣.大臣專恣.而陰氣盛.陰氣盛.則應.
故厥罰常風.陰氣多者.陰而不雨.其甚也.常陰.
暗者.苞承於心.心氣傷.則爲暗妖.

易曰.
坤爲牛.坤土也.土氣傷.則牛多死.

又曰.
土爲內事.內事亂.則有華孽.此皆思之事也.

五事所感.其例甚多.略舉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