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略談梵文的演變 

梵文和希臘文、拉丁文都是屬於印度-歐羅巴語系,
目前最年輕的拼音文字就是英文,因此梵文可以說是英文的太祖母。

印度的梵語(Sanskrit)在古天竺人的眼中,是一種神聖的語言(Brahmivac)。
可是書寫梵語的文字,千百年來卻一直在轉變,
歷史上曾經用過的梵語文字包括婆羅米文(Brāhmī)、佉盧文(Kharoṣṭhī)、
笈多文(Gupta)、悉曇體(Siddhaṃ)、城體(Nāgarī)、蘭札體(Ra ñjana)等多種,
其中不少已經是不流行的死文字。
而到了十二世紀,天城體(Deva- Nāgarī)成為印度文的新地位才被確立。

由於鼓吹眾生平等的佛陀當時,祂主張僧眾應該利用口語(Prakrit)傳播佛法,
因此,並沒有利用婆羅門專用的文字記載,
佛法完全是靠著僧眾的強力記憶能力口傳下來。

雖然有人說巴利文是摩揭陀國的語言,但不很可靠。
而直到西元前一世紀,南傳佛教利用巴利文(Pāli,典冊、典範)
將佛經刻寫在貝葉上,才有了佛教經典。

在七世紀的唐代初期,玄奘、義淨大師前後留學印度時,
所學的已經是流行很久的悉曇體梵文。
關於天竺語言,玄奘曾說:「因地隨人,微有改變,語其大較,未異本源。」。

後來,在八世紀初,唐玄宗開元年代,密宗盛行的時期,
密宗大師們大量將悉曇體梵文經典攜至中國,同時將佛教的咒語(日本稱為真言)傳入。
然後日本遣唐、遣宋學僧前來留學,再將悉曇體傳至日本。
所以,唐、宋當時,中、日兩地還流通著印度人已經不熟悉的悉曇體文字,
作為梵言密咒的讀寫。
日本在大正時代開始編修《大正大藏經》,屬於密教部的第18-21冊,
仍保有大量的悉曇體密咒文字。
作為唐密、東密的信眾,因為英國等歐洲學者的數百年研究成果,
又開始重視起梵文密咒的真實音韻。

雖然七世紀時,城體也開始出現在印度。
但到了十一世紀,中國宋代時期,宋、遼、大理地區才大量流行著城體的梵字,
並且東傳至韓國。
約在十世紀,蘭札體開始流行於北印度,
而到十三世紀,元、明、清年代蘭札體也流行於西藏和尼泊爾,
並且隨著清朝朝廷對喇嘛教的信仰,流行至中國漢地。
同時,據說西藏還使用著另外一種梵文字體叫做瓦德體,是蘭札體的無頭化文字。
因此,藏文、蒙文、托忒蒙文、滿文、錫伯文都保留有利用各自的文字體系對梵文的轉音寫法。

英國於1649年宣布成立共和國後不久,即著手計畫成立東印度公司準備經貿印度,
終於1661年英國將勢力進入印度,亦即開始殖民印度,直至二戰結束,
其時間長達二百多年之久。
因為有如此長的文化接觸,才發現梵語、梵文是拼音文字最古老的語言。
於是,歐洲學者深入研究,並且發明了羅馬字母的梵文轉音寫法。

利用羅馬字母轉寫梵音,給咒音的研究,增加非常便利的效果。
又因為周代至今,民間口語的河洛話,一直都保存下來,
加以漢傳佛教是利用唐代國語也就是河洛話翻譯。
所以,懂說河洛話的閩南人、台灣人、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就非常順利地學通梵音咒語。



閱讀引用自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caryawang/permalink/7637104804022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