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也談第五戒

佛陀時代初期的在家、出家修行者都先有四戒,
在家眾遵守不「惱亂眾生」、不「不與取」、不「邪淫」、不「妄語」;
出家眾是不「殺人」、不「不與取」、不「不梵行」(即不行淫)、不「妄稱得上人法」。

所以現今僧人鼓吹訂購鳥獸或亂抓牲畜來舉辦放生儀式,
是惱亂了眾生,在家人犯了戒,放死了則犯殺戒。
「不與取」是告訴佛教徒不被允許取用的任何物件都不可以拿。
而在家人結婚正淫,並不犯戒。

早期佛教只提四種「性罪」(prak4ti,本性;s2vadya3,過患、罪行)。
飲酒是飲用過度才會鬧事,有些人喝足了就睡,不吵不鬧,
所以叫「遮罪」(prajñapti教訓,遮、制;s2vadya3罪行)。
但是飲酒鬧事的人一多,就被認為是「性罪」「飲酒madya3」,在家界就增為五戒。

以前天華出版社影印泰國的佛學辭典,
將酒sur2的三種誤解釋為
穀酒maireya(p4iyangu釀)、
甘蔗酒01dhu`(ik=u`釀)、
葡萄酒m4dvik2(dr2k=2釀)三種。

其實穀酒、木酒是漢地人起的名字,
因為天竺人講用五穀釀的酒的是sur2、用水果釀的酒的是maireya、
不用五穀或水果釀,是以藥草植物的種子釀的酒是madya。
而甘蔗酒是01dhu`、葡萄酒是m4dvik2、糖酒花蜜是s1dhu。 

有日本人說砂糖耶子的水剛喝時沒有酒香味,
在慢慢喝時逐漸發酵成酒,這時喝的人不知不覺中已喝了酒而醉。
這種既非m4dvik2亦非madya的酒不知該屬於什麼酒?

有人說五戒是戒犯「殺、盜、淫、妄、癡」五種戒行,
可是「癡」如果可以戒得掉,那不是人人都可以變聰明了嗎?
故戒酒以防患鬧事,那才可行,所以第五戒就是戒酒,不言戒癡。

至於癡,是要學習、認識,才能免除或繼續下去,
學佛就是學覺悟的教法,學了就不再愚癡了。



閱讀引用自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caryawang/permalink/7636869804045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