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要法門》唐 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撰 (清涼國師)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

性相寂然,包含德用;
該攝內外,能廣能深,非空非有,不生不滅,求之不得,棄之不離。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

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
但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
直照心源,無智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勞形;
若體妄即真,似處陰而影滅。
若無心忘照,則萬累都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圓起。

放曠任其去住,靜鑑見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豈離法界。

言止則雙忘智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不可示人,說理非證不了。
悟寂無寂,真智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
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斯絕亦絕,般若現前。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現,實由般若之功。

般若之與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與始終兩體雙絕,
證入則妙絕圓明,悟本則因果交徹。
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證真,無一塵而非佛國。
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佛眾生,炳然齊致。
迷則人隨於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於人,人人一致而融萬境。
言窮慮絕,何果何因?體本寂寥,孰同孰異?
唯志懷虛朗,消息沖融,其猶透水月華,虛而可見;無心鏡像,照而常空矣!

清涼澄觀,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
十一歲時,從越州寶林寺霈禪師出家。
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正月起,到貞元三年(787)十二月,歷時四年,
撰成《華嚴經疏》二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後又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義數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故有華嚴疏主之稱。

貞元十二年(796年)奉召至長安審定罽賓沙門般若翻譯南印度烏荼國進貢之《華嚴經》
後分梵本,貞元十四年(798年)譯成四十卷,
亦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世稱《四十華嚴》。

德宗又詔令澄觀作疏解釋,於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

次年,為德宗皇帝講《華嚴》,被授以「清涼國師」的稱號。
未幾又參與翻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其後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各朝,澄觀皆廣受尊敬。
文宗開成三年(838)三月圓寂,年一百零二歲。
後世尊為華嚴宗四祖。

澄觀的弟子有一百多人,宗密、僧睿、法印及寂光四人稱門下四哲,
其中繼承他法統的是宗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