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起那吒,
一個「腳踏風火輪,手掄紅纓槍,乾坤圈橫在胸」的小朋友形象,
鮮明活躍在眼前,我想大家都不陌生。
但這其實是演義故事中塑造出來的形象,
又那吒雖是佛教出身的護法神,
而祂在佛教中是以何等面貌呈現?好像也沒啥人去注意。
「不忍天部苦,不忍護法衰!」
既然如此,試著從經典與佛教史料去探討那吒真面目吧!
首先,毘沙門天王有幾個兒子?這問密教儀軌最清楚!
《吽迦陀野儀軌》:「座下五大子有。」
只是這五位太子的順序與名稱,卻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照慣例,依舊列出《白寶口抄》整理出的諸位太子名號以供對照:
1、禪彌只、獨健、那吒、鳩拔羅、甘露。
2、最勝、獨健、那吒、常見、禪膩子。
3、禪膩師、獨健、那吒鈎拔羅、常見、最勝。
而在這些太子中,
有提到那吒形象的條文更是少的可憐……
《法華經持驗紀》:
「有少年介冑擁持之。師問何神?
曰:某即毗沙門天王子那吒也。」
《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
「爾時那吒太子。手捧戟。」
《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
「其塔奉釋迦牟尼佛……
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
唐宋時期的北天王信仰之所以會流行,
與「護國、降敵」絕對脫不了干係,
因此這時期的太子形象,
至少「身穿甲冑」這點是沒毛病。
而天王出征,手中寶塔便是交代那吒持捧,
故「捧塔」成為那吒的正字標記,
例如百丈智映寶月禪師的語錄中:
「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
師曰:窣堵(塔)那吒掌上擎。」
但在日本僧人永範編彙的《成菩提集》中卻說
「最勝太子」的真言為:「唵那吒俱伐羅莎呵」?
另外,《白寶口抄》也提到「最勝太子法」之所以被稱為「隨軍護法」,
是因「最勝太子」曾應不空三藏之召,領天兵嚇退大石、康居五國來犯!
而在儀軌中記載,領天兵退敵的是獨建太子與那吒太子:
「天寶元載四月二十三日。
內謁者監高慧明宜天王第二子獨健。常領天兵護其國界。
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隨天王。」
既然最勝太子的真言是「唵那吒俱伐羅莎呵」……
難道最勝太子其實就是那吒太子?
又最勝太子的形象在《吽迦陀野儀軌》中為:
「八臂四面,身赤黑色,立於石上。」
四面:
「正面菩薩相、左面青黑色張口虎牙相、
右面赤白色自在天相、上面藥叉露牙極惡相。」
八手:
「左右兩手合掌當心、兩手豎持雙刀、
兩手持縛折羅叉、兩手下持槍。」
最特別的是在左右手的中間還有「大龍王太子與等鎌金剛輪當口,
尾長于至太子足半垂。」
原來太子「雙龍烙臂」?
「我左青龍、右白虎,老牛在腰間,龍頭在胸口,
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而能印證最勝太子可能便是「那吒太子」的記載,
還有《東寺觀智院藏本圖像集》。
在此集中提到一本經典叫
《毗沙門王最勝太子那吒俱伐羅甘露如意王神咒經》?
依圖像集中記載,此咒經中的最勝太子形象雖與
《吽迦陀野儀軌》相同,
但編彙者卻還是將最勝太子與那吒太子分為兩人看,
並認為那吒的形象有2種:
1、
「七寶莊嚴,左手令執口齒,右手叉腰上,令執三戟矟。
其神足下作一藥叉女住趺坐,並作青黑色少赤加。」
2、
「天王念誦法:那吒童子左手持寶棒,右手與願印,
身色青光色,能除定業相。」
有趣的是,在日本惠運律師從唐朝帶回來的經書目錄中也有本
《佛說北方毘沙門天王甘露太子那吒俱伐羅瑟密藏王隨心如意救攝眾生根本陀羅尼》?
不知道兩本經書是否為同一本?
如果這兩本經書還留存於世,那吒是「最勝太子」?
還是「甘露太子」?也許就有答案了!
而提到「四面八臂」,無獨有偶,隨著那吒的種種傳說,
例如「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那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的全新展開……
在宋代之後的禪師語錄出現了不少那吒太子多臂神變的形象描述,而持物也有了全新變化!
譬如「火焰繡球」?
宋代《大川普濟禪師語錄》:
「師云:八臂那吒輥繡毬。」
元代雜曲《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中也形容那吒:
「鳳翅盔斜兜護頂,獅蠻帶緊扣當胸。
繡球落似千條火滾,火輪舉如萬道霞紅。」
或許這就是後來《封神演義》中「風火輪」與「混天綾」的原型?
又《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 師云:三頭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撲帝鐘。」
《退院載歸提綱》:
「八臂那吒擎鐵柱,翻身直入滄溟去。
逡巡忿怒撲帝鐘,過犯彌天無雪處。」
由此可見,宋代的那吒太子,在祖師眼中是「八臂」或「三頭六臂」之密教忿怒尊形象,
而且手拿的法器除了繡球,竟然有道家的「帝鐘」?
「撲」是輕拍的意思,不是指那吒一時想不開,
用頭去撞鐘XD
因此到了元代雜曲《猛烈那吒三變化》,
才出現那吒太子在釋迦如來座下學習後,
變成「善勝童子」,下凡降伏鬼王與魔女的最後一變,
便手搖「金鈴」,擊出「天印」……
這下巧了!
在道家中的「殷郊元帥」正好與那吒同為肉球出身,
且名為太子,也手拿「帝鐘」與「天印」?
究竟!這是命運無情的捉弄?還是貪婪的慾望在作祟?
讓殷郊與那吒種下日後一切糾葛的種子,
因而埋下了殺機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哈哈,說「埋下殺機」言重了XD
但明末清初的弘贊法師的確曾在《解惑篇》對此表示不爽:
「此云多聞長子,即那吒太子也。
今道士以太子帶骷髏立真武側,罪大彌天,
真武乃北方一神耳。」
殷郊元帥的特徵還有「頭頂骷髏環,頸戴骷髏瓔珞」
,可見弘贊法師指的便是殷郊元帥,也就是說在明代,
「殷郊元帥」與「那吒太子」基本上已經被混為一談了。
因為照這態勢,在明代,
那吒太子的佛教形象應該就已經是個無解之謎了!
只能說祂的佛教形象,可以是單純的少年武將,
也可以是複雜的神變金剛。
但有件事倒是很肯定,
那就是從禪師語錄的大量引用與演義小說的出現率來看:
「明代佛寺中應該還是有供奉著那吒太子,
而且並不陌生!」
例如《平妖傳》:
「轉身到佛殿上,見塑著一尊六神佛。
三個頭一似三座青山,六隻臂膊一似六條峻嶺,
托著六件法寶。
溫殿直道:"寺內不塑佛像,卻爲何塑哪吒太子?"
長老道:"哪吒太子是不動尊王佛,以善惡化人。"」
但為何直至今日,我們卻一無所知、一無所見?
大概這與中國人對憤怒神變形象的護法神總避而遠之所影響吧?
因此,針對弘贊法師的「罪大彌天」說……
畢竟到底是殷郊影響了那吒?還是那吒影響了殷郊?
呵呵,還真不好說呢!
又如果當初佛教有正視與了解那吒,又怎會發生這種事呢?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88688857833268/permalink/1786157924753014/
一個「腳踏風火輪,手掄紅纓槍,乾坤圈橫在胸」的小朋友形象,
鮮明活躍在眼前,我想大家都不陌生。
但這其實是演義故事中塑造出來的形象,
又那吒雖是佛教出身的護法神,
而祂在佛教中是以何等面貌呈現?好像也沒啥人去注意。
「不忍天部苦,不忍護法衰!」
既然如此,試著從經典與佛教史料去探討那吒真面目吧!
首先,毘沙門天王有幾個兒子?這問密教儀軌最清楚!
《吽迦陀野儀軌》:「座下五大子有。」
只是這五位太子的順序與名稱,卻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照慣例,依舊列出《白寶口抄》整理出的諸位太子名號以供對照:
1、禪彌只、獨健、那吒、鳩拔羅、甘露。
2、最勝、獨健、那吒、常見、禪膩子。
3、禪膩師、獨健、那吒鈎拔羅、常見、最勝。
而在這些太子中,
有提到那吒形象的條文更是少的可憐……
《法華經持驗紀》:
「有少年介冑擁持之。師問何神?
曰:某即毗沙門天王子那吒也。」
《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
「爾時那吒太子。手捧戟。」
《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
「其塔奉釋迦牟尼佛……
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
唐宋時期的北天王信仰之所以會流行,
與「護國、降敵」絕對脫不了干係,
因此這時期的太子形象,
至少「身穿甲冑」這點是沒毛病。
而天王出征,手中寶塔便是交代那吒持捧,
故「捧塔」成為那吒的正字標記,
例如百丈智映寶月禪師的語錄中:
「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
師曰:窣堵(塔)那吒掌上擎。」
但在日本僧人永範編彙的《成菩提集》中卻說
「最勝太子」的真言為:「唵那吒俱伐羅莎呵」?
另外,《白寶口抄》也提到「最勝太子法」之所以被稱為「隨軍護法」,
是因「最勝太子」曾應不空三藏之召,領天兵嚇退大石、康居五國來犯!
而在儀軌中記載,領天兵退敵的是獨建太子與那吒太子:
「天寶元載四月二十三日。
內謁者監高慧明宜天王第二子獨健。常領天兵護其國界。
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隨天王。」
既然最勝太子的真言是「唵那吒俱伐羅莎呵」……
難道最勝太子其實就是那吒太子?
又最勝太子的形象在《吽迦陀野儀軌》中為:
「八臂四面,身赤黑色,立於石上。」
四面:
「正面菩薩相、左面青黑色張口虎牙相、
右面赤白色自在天相、上面藥叉露牙極惡相。」
八手:
「左右兩手合掌當心、兩手豎持雙刀、
兩手持縛折羅叉、兩手下持槍。」
最特別的是在左右手的中間還有「大龍王太子與等鎌金剛輪當口,
尾長于至太子足半垂。」
原來太子「雙龍烙臂」?
「我左青龍、右白虎,老牛在腰間,龍頭在胸口,
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而能印證最勝太子可能便是「那吒太子」的記載,
還有《東寺觀智院藏本圖像集》。
在此集中提到一本經典叫
《毗沙門王最勝太子那吒俱伐羅甘露如意王神咒經》?
依圖像集中記載,此咒經中的最勝太子形象雖與
《吽迦陀野儀軌》相同,
但編彙者卻還是將最勝太子與那吒太子分為兩人看,
並認為那吒的形象有2種:
1、
「七寶莊嚴,左手令執口齒,右手叉腰上,令執三戟矟。
其神足下作一藥叉女住趺坐,並作青黑色少赤加。」
2、
「天王念誦法:那吒童子左手持寶棒,右手與願印,
身色青光色,能除定業相。」
有趣的是,在日本惠運律師從唐朝帶回來的經書目錄中也有本
《佛說北方毘沙門天王甘露太子那吒俱伐羅瑟密藏王隨心如意救攝眾生根本陀羅尼》?
不知道兩本經書是否為同一本?
如果這兩本經書還留存於世,那吒是「最勝太子」?
還是「甘露太子」?也許就有答案了!
而提到「四面八臂」,無獨有偶,隨著那吒的種種傳說,
例如「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那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的全新展開……
在宋代之後的禪師語錄出現了不少那吒太子多臂神變的形象描述,而持物也有了全新變化!
譬如「火焰繡球」?
宋代《大川普濟禪師語錄》:
「師云:八臂那吒輥繡毬。」
元代雜曲《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中也形容那吒:
「鳳翅盔斜兜護頂,獅蠻帶緊扣當胸。
繡球落似千條火滾,火輪舉如萬道霞紅。」
或許這就是後來《封神演義》中「風火輪」與「混天綾」的原型?
又《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 師云:三頭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撲帝鐘。」
《退院載歸提綱》:
「八臂那吒擎鐵柱,翻身直入滄溟去。
逡巡忿怒撲帝鐘,過犯彌天無雪處。」
由此可見,宋代的那吒太子,在祖師眼中是「八臂」或「三頭六臂」之密教忿怒尊形象,
而且手拿的法器除了繡球,竟然有道家的「帝鐘」?
「撲」是輕拍的意思,不是指那吒一時想不開,
用頭去撞鐘XD
因此到了元代雜曲《猛烈那吒三變化》,
才出現那吒太子在釋迦如來座下學習後,
變成「善勝童子」,下凡降伏鬼王與魔女的最後一變,
便手搖「金鈴」,擊出「天印」……
這下巧了!
在道家中的「殷郊元帥」正好與那吒同為肉球出身,
且名為太子,也手拿「帝鐘」與「天印」?
究竟!這是命運無情的捉弄?還是貪婪的慾望在作祟?
讓殷郊與那吒種下日後一切糾葛的種子,
因而埋下了殺機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哈哈,說「埋下殺機」言重了XD
但明末清初的弘贊法師的確曾在《解惑篇》對此表示不爽:
「此云多聞長子,即那吒太子也。
今道士以太子帶骷髏立真武側,罪大彌天,
真武乃北方一神耳。」
殷郊元帥的特徵還有「頭頂骷髏環,頸戴骷髏瓔珞」
,可見弘贊法師指的便是殷郊元帥,也就是說在明代,
「殷郊元帥」與「那吒太子」基本上已經被混為一談了。
因為照這態勢,在明代,
那吒太子的佛教形象應該就已經是個無解之謎了!
只能說祂的佛教形象,可以是單純的少年武將,
也可以是複雜的神變金剛。
但有件事倒是很肯定,
那就是從禪師語錄的大量引用與演義小說的出現率來看:
「明代佛寺中應該還是有供奉著那吒太子,
而且並不陌生!」
例如《平妖傳》:
「轉身到佛殿上,見塑著一尊六神佛。
三個頭一似三座青山,六隻臂膊一似六條峻嶺,
托著六件法寶。
溫殿直道:"寺內不塑佛像,卻爲何塑哪吒太子?"
長老道:"哪吒太子是不動尊王佛,以善惡化人。"」
但為何直至今日,我們卻一無所知、一無所見?
大概這與中國人對憤怒神變形象的護法神總避而遠之所影響吧?
因此,針對弘贊法師的「罪大彌天」說……
畢竟到底是殷郊影響了那吒?還是那吒影響了殷郊?
呵呵,還真不好說呢!
又如果當初佛教有正視與了解那吒,又怎會發生這種事呢?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88688857833268/permalink/1786157924753014/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