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陰符經注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瞽者善於聽,非善聽也,





以目無所見,而神藏於耳,故其聽也聰;





聾者善於視,非善視也,





以耳無所聞,而氣運於目,故其視也明。





即此二者以觀,閉目而耳聰,塞耳而目明,





況伏先天之氣,舍假修真,存誠去妄者,何患不能長生乎?





清靜經曰: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妄想貪求,乃利之源也,





人能絕此利之一源,則萬有皆空,





諸慮俱息,勝於用師導引之功十倍,





又能再三自返,存誠去妄,





朝乾夕惕,晝夜殷勤,





十二時中,無有間斷,





漸歸於至善無惡之地,勝於用師導引之功萬倍。





蓋師之功,





能革其面,而不能革其心;





能與人規矩,而不能使人巧;





絕利自返,正心地下功,戒慎恐懼於不睹不聞之處,





師力焉得而及之?





至聖云: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正此節妙諦。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心如主人,





目如門戶。





本來真心,空空洞洞,無我無人無物,與太虛同體,焉有生死,





其有生死者,後天肉團之心耳。





心不可見,因物而見,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現。





是主人或生或死,





物生之,物死之,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皆由目之開門揖盜耳。





蓋目有所見,心即受之,是心生死之機,實在目也。





人能返觀內照,外物無由而受,生死從何而來?





古人云:滅眥可以卻老,此至言也。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天至高而萬物至卑,天與物相遠,似乎無恩於物矣。





殊不知無恩之中而實有大恩生焉。





天之氣鼓而成雷,噓而成風,





迅雷震之而萬物發生,





烈風吹之而萬物榮旺。





發生榮旺,萬物皆蠢然無知,





出於自然,此無恩而生大恩,





天何心哉?









至樂者,萬物難屈,無拘無束,性常有餘;





至靜者,萬物難移,無貪無愛,性常廉潔。





樂者無心於余而自餘,





靜者無心於廉而自廉,





亦如天之無恩而有大恩。





無心之用,神矣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天之道





行於無象,





運於無形,





為物不貳,其至私與。





然其四時行而萬物生,其用又至公焉。





推其奧妙,其一氣流行,禽制萬物乎?





禽者,擒也,統攝之謂;





制者,造作之謂;





言統攝萬物,製造萬物,在乎一氣也。





一氣上升,萬物皆隨之生長,





一氣下降,萬物皆隨之斂藏,





生長斂藏,總是一氣擒制之,一本散而為萬殊,萬殊歸而為一本。





私而公,公而私,





非私非公,即私即公,





一氣流行,迴圈無端,活活潑潑的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天道生物,即是一氣。





上下運用一氣,上為陽,下為陰。





陽者,生也,恩也;





陰者,死也,害也。





然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





是生以死為根,





死以生為根也;





有恩必有害,有害必有恩,是恩在害生,害在恩生也。





若人死裏求生,則長生而不死,





人能害裏尋恩,則有恩而無害,





出此入彼,可不慎乎!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愚人不知生死恩害,是天地造化迴圈之秘密,直以天地文理為聖矣。





我則謂天文有象,地理有形,





著之於外者,可見可知,未足為天地之聖。





若夫時物之文理,無象無形,乃神運之道,





藏之於內者,不可見,不可知,正天地之所以為哲也。





蓋物有時而生,有時而死。





當生之時,時生之,不得不生;





當死之時,時死之,不得不死。





生者,恩也,





死者,害也,





生而死,死而生,恩而害,害而恩,





生死恩害,皆時運之,亦無非天地神道運之。





天地神道不可見,因物以見之,





觀於物之生死有時,而天地神道之明哲可知矣。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





人以其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 





性命之道,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





故古來修真上聖,當有作之時,





黜聰毀智,韜明養晦,斡天關,回斗柄,





采藥物於恍惚杳冥之鄉,





行火候於無識無知之地,





委志虛無,神明默運,





雖天地鬼神,不可得而測度,而況於人乎?





乃人不知其中奧妙,或以愚度聖人,





彼豈知良賈深藏,若虛而實有,不愚之運用乎?





當無為之時,





和光同塵,積功修德,極往知來,





一叩百應,神通廣大,智慧無邊,





而人或以奇期聖人,彼豈知真常應物,而實非奇異之行藏也。





聖人不愚,亦如時物文理之哲,





聖人不奇,亦如天地文理不聖。





聖人也,所參天地之化育,而德配天地者也。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人之





慳貪恩愛,如水淵也;





酒色財氣,如火坑也。





一切常人,不窮天地造化之道,不究聖功性命之學,





自暴自棄,以假為真,以苦為樂,





沉於水淵而不知,入於火坑而不曉,





自取滅亡,將誰咎乎?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無形無名,自然至靜之道。





然靜者動之基,靜極而動,天地萬物即於此而生焉。





一生天地,而天地即得自然之道以為道,故天地之道浸。





浸者,浸潤漸入之謂,亦自然之義。





惟其浸潤自然,動不離靜,靜不離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故陰陽勝。





動為陽,靜為陰,





動極而靜,靜極而動,





陰極生陽,陽極生陰,





陰陽相推,四時成序,





萬物生成,或變或化,無不順之,造物者豈有心於其間哉?





蓋以





自然之道無形,





無形而能變化,





是以變化無窮也。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





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象矣。 





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者也。





惟與天地合德,故不違天地自然之道,





因而裁制變通,與天地同功用。





何則?





自然之道,非色非空,





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





有無兼該,虛實並應者也。





故以言其無,則虛空一氣,無聲無臭,





其為道也至靜,靜至於至,雖律曆之氣數,有所不能契。





夫律曆能契有形,不能契無形,至靜則無形矣,律曆焉得而契之?





毘陵師所謂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者是也。





以言其有,則造化不測,包羅一切,





其為器也最奇,器至於奇,是謂神器。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故萬象森羅,八卦相盪,甲子迴圈,





神之伸機,鬼之屈藏,無不盡在包容之中。





毘陵師所謂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者是也。





靜道者,無名天地之始;





神器者,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所謂





無欲以觀其妙者,即觀其始也;





有欲以觀其竅者,即觀其母也。





非有不能成無,非觀竅難以觀妙。





觀妙之道,萬有皆空,無作無為;





觀竅之道,陰陽變化,有修有證。





聖人不違自然之道,因而制之,觀天道,執天行,





從後天中返先天,在殺機中盜生機,





顛倒五行,逆施造化,





以陰養陽,以陽化陰,





陽健陰順,陰陽混合,





由觀竅而至觀妙,





由神器而入至靜,





由勉強而抵自然,





有無一致,功力悉化,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色象之外矣。





要知此術非尋常之術,





乃竊陰陽、奪造化之術,





乃轉璿璣、脫生死之術。





昔黃帝修之,而乘龍上天;





張葛許修之,而超凡入聖;





以至拔宅者八百,飛升者三千,無非由此道而成之。





籲!





陰符經三百餘字,句句甘露,字字珠玉,





示性命不死之方,





開萬世修真之路,





天機大露,





後世丹經子書,雖譬喻千般,無非申明陰陽相勝之術,





有志者若見此經,誠心敬閱,求師一訣,





倘能直下承當,大悟大徹,勤而行之,





以應八百之讖,有何不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