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术学纲要》陈维辉〈二、三五之道)
二、三五之道
(一)百家原理
中国数术学是道家的基本理论。
道家的主要理论精华是什么呢?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专论了道家。
他说: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各守其分,则易行);
其辞难知(幽深奥妙)。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任其自然)。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因物而利),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成法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度与物合)。
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顺时间而掌时机)’。
虚者,道之常也。
因者(因百姓之心,以制纲领),君之纲也。
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
其实中其声者(声者各也),谓之端。
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窍(窍,空也)。
窍言不听(空言无成,巧言令色),
*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
何事不成?乃何大道,混混溟溟,光学天下,复反无名。
“凡人
所生者,神也。
所托者,形也。
神大用则竭,
形大劳则敝。
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圣人重之。
由是观之,
神者,生之本也;
形者,生之具也。
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司马谈综观了道家理论,精确地加以概括,
分出道家无为学派的老子和有为学派的黄帝,
并总为黄老,黄老为道家所共称。
王充《论衡》说:“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
道家最早提到神(精神)和形(物质)的关系。
道家不承认灵魂不死,神与形分离,人就死了。
因此,道家追求神形不离,讲究长寿真人。
《庄子.天下》说:“天下之治方术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史记.五帝本纪》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
《汉书.武帝纪》说:“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
百家共术黄老,黄老道家也是百家原理,
具体说来有以下百家争鸣的学者: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韩非者……而归本于黄老。”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
“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
这时,诸子百家共学黄老道术,道家理论遍及各学术领域。
如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黄帝四经》说:“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
《黄帝四经》同样被《黄帝内经》所引用,因此,黄老道家理论是百家共同原理。它讲阴阳五行的数术学,
数术学渗透在一切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之中,
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是多么地重要哇!
(二)三五相包
中国数术学是道家的基本理论,
《汉书.文志》说:“道家者流。
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合攘易之谦之
(《尚书》:火恭克让,谦卦辞),
一谦而四益(《易》辞:有谦。谦,同谦让之意。)此其所长也。
不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道家无为和有为两派为主。
他们代表人物总计有:
伊尹、姜太公、荀子、老子、关尹子、庄子、列子、黄帝四经等篇,
共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汉书.艺文志》说:
“数术者,皆明堂牺和史卜之职也。
史官之废久矣,其书即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
《易》曰‘非其人,道不虚行。’
春秋时,鲁有梓慎,郑有神灶,晋有卜偃,宋有子韦。
战国时,楚有甘公,魏有石申,汉有唐都,庶得鹿角。
韦有因而成易,无因而成难。”
数术共百九十家,二千五百八十二卷,共分为六种:
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这就说明了数术是
天文(天文、历谱)、
人事(五行、蓍龟、杂占)、
地理(形法)的三个方面,
也就是三才,再加上了五行,就是三五之道了。
三五之道的三是什么意义?
马王堆西汉帛书《黄帝四经》说:
“天执一以明三,天明三以定二,审三名以为万事。”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就是说,道是从无到有,产生了太极,
太极就是无中一点的有,有就是太极,太极以有右面这一。
二就是天宇宙,邵子说:“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功夫。”
有了宇宙,天及其对立面的地,天地为二,加上人,生物成为三,
从三产生了一切万物。
《诗.推度灾》说:“太初行三节,雄雌俱行三节……三未分,别号混沦。”
《礼.稽命微》说:“天有三统,物有三变。”
太初即太极,初即为极,太极之始称为混沌或混沦,
逐渐形成天、地、人的三者,物质划分有三变。
有了三才变化这物,就产生了数。
《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周而复始。”
程大昌《易原》说:“立一以为始,立二以为承,而立三以致极。
继其下者,遽为万物,财其为一、二、三万也。”
数起于零,始于一,终于十。
但成于三,三以后就成为万物了。
三赋于了很大的意义,同样西方哲学也不例外。
阿尔森.古留加《黑格尔小传》中说:
“按照毕达哥拉斯学说……始之源是一,有了二,便出现了多数……
后新毕达哥拉斯学派……三赋有很大的意义。
一通过二重新在三里面达到它的圆满状态。
对三的崇拜,从毕达哥拉斯学派传到了基督教,
毕大兴安岭哥拉斯学派把四看得比三更高。”
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的摘要》中说:
“从何开始,纯存在Sein——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
开始在自身中包含着无和“存在着”的有:它是二者统一。”
“虽然,这个统一同方法的整个形式——三分法一样,
只是认识方式的一个完全表面的外在的方面。”
“的确形式主义也掌握了三分法,并且保持了它的空洞的公式……
然而,它还不会由于这种运用的庸俗而丧失自己的内在价值。
对于理性东西的形象因而被发现这一点仍然应该给予很高的评价,
尽管这个形象还没有达到概念的地步。”
“否定的否定的结果,这个第一项不是静止的第三项,
而正是,对立面的统一。
这种统一是以自身为中介的运动和活动,
向第三项即合题的辩证转化的结果是新前提,是论断等等。
“这个新前提又成为进一步分析的泉源,
而认识的内容已经进入了这个新前提,
即第三阶段中认识内容的本身进入了考察的范围——于是方法就扩展为体系。”
中国贤哲认为三生万物,西方贤哲认为二生万物。
中国认为五行,西方认为四行,学术渊源和观点不一。
中国认为: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实际上或是空间解析几何的三个坐标,
而八卦也是(X+Y)的立方(这是个数学表达式,我打不出来)系数之和,
从太极零点展开空间
(X+Y)的立方=1+3+3+1=8,3为万物始。
(X+Y)的立方为万物3,n为万物。
道家从三进入五,是一个极大的进展。
《易.系辞》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注云“天地之数各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
这就是说,三才和五行的数术变化规律,
它是天下万事万物不断变化流逝的运动,
一切事物逃脱不了三五之道。数就是机,也是一切事物的变数。
《后汉书.张衡传》说:“数术穷天地。”
《后汉书.方式列传》说:“极数右变而不诡俗,斯得于数术者也。”
何旭国库券:“数,机变也。”
杜牧注《孙子》说:“数者,机数也。”
《庄子·至乐》说:“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机也就是数。
数是考察逆数,以克为准,考察事物走向反而的终止。
《易源》说“五行相生,遇三致克”。
五行到三数产生克,三五以变,也就是产生了生克关系。
《黄帝四经》说“天下之事,必有巧验。审于行文武之道……
王天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参用之……
道者,神明之原。
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
五正即布以同五明。
左右执规,不堪不定……五帝用之,以术八天地……
贤人咸起,五邪乃逃。”
三五相包,循环不已。
《史记.历书》说:“三五之正若循环,穷则返本。”
《史记.高帝纪》说:“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淮南子》说:“昔者,五帝三五之莅政施教,必用三五。何谓三五?
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乃澄列金木水火土之性。”
《史记.历书》说:“为国者,必贵三五。”
《汉书.律历志》说:“数者……始于一而三之……而五数备焉……
始三五相包……太极运三辰五星于其上,而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
三五相包是道家的至道,它也是数术学中的基础理论,
因而,数术学也是百家的共术。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72751246289352/permalink/219063192116794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