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忘記前世?
佛陀和弟子們在羅閱只城外的一顆大樹下休息,
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見正,心裡正在琢磨一個問題:
佛陀說人有前世,為什麼人都不記得?
若有後世,為何又不見有人回來報告呢?
我要問一下佛陀。

還沒開口佛陀已知道,世尊就先說道:
弟子們,你們看這棵樹,本來只是一顆種子,現在已長成茂密的大樹,
起初是種子時,還沒有樹根、樹幹、樹葉和果實,
在地、水、火、風四大的因緣作用下,
種子才發芽,芽再生莖,莖再生葉,葉再生花,花結果實,展轉變易,
雖然已經不是原來的種子,但又不離原來的種子。
你們說,這些根莖花果還能再變回原來的種子嗎?
弟子們都回答:不能。
佛陀告訴弟子們:生死也是這樣,無明愚痴為本,
猶如樹的種子,種子雖小卻能長成大樹。
無明愚痴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
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貪愛,
愛生執取,執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緣。
有了身體,就有老死,
死後心識隨生前善惡之行,去往來世,
遇到有緣父母,再受形體,生起新的六根,熏染新的習氣,另受苦樂,
加上環境的轉變,都已經和前世不同,
不能再恢復到原來的身體、習氣、住所,猶如大樹不能恢復為種子一樣。

今生持五戒者,來世得受人身,另有新的父母,心識便有六種隔礙:
一是住在中陰身,不得復還;
二是入於胞胎之內;
三是出胎時受擠迫劇痛忘失以前的識相;
四是呱呱墜地后痛忘失以前的識相,生起新的所見所想;
五是出生后就貪著食物,忘失舊識;
六是慢慢長大,受到新事物熏習,忘失舊識。
譬如商人周遊四方各國,如果心裡只想著其中一方,就不會想到其餘三方。
心識因為這六種隔礙,不能恢復為原來的樣子,
猶如種子長成樹,礦石煉成鐵,所以不能回來向人報告。
又譬如制陶家以火將土燒成瓦,瓦就不能再恢復為土了。
又譬如一顆大樹,工匠將它砍下,雕琢成種種精巧的器具,
如果有人把這些器具都集合起來,想讓它們恢復成大樹,這辦得到嗎?
弟子們回答:辦不到。
佛說:心識於這一世行善行惡,臨終隨著業力轉受新的身體,
所見所做,都不是以前的身體,不能回來向人報告,
猶如大樹已斷不能把木器集合起來使大樹復生。
又譬如化工師將砂石燒作紅色顏料,再轉為白色,再化為水狀,顏料不可再變回砂石。
又譬如水處於圓瓶,水體也隨著變為圓形,
若是方瓶,水體則現方形。
生死也是如此,心識本沒有固定的形體,
隨著善惡之行去投生受身,有的白,有的黑,有的高,有的矮,
有的苦多樂少,有的樂多苦少,皆隨善惡之行,如水隨器。
如果某個人一生造的業為畜生業,當然要隨畜生形貌,
像這樣的情況,他也不能回來向人報告。
譬如蝮育,生在土中,沒有叫聲,沒有羽翼,但它一得到生成條件,便蛻變成蟬了。
這蟬便飛行著樹,鳴叫不休,能把它放進土裡,使它還原成蝮育,能成嗎?
諸弟子回答:不可能,蝮育已經過了蛻變,脫陰住陽,身形化異,不久將會死亡,
或為鳥雀啄食不得回復作先前的蝮育了。
佛陀言:人的生死也是同樣的道理。
命終身死,心識遷徙,接受新身,受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覆蓋,
見聞習慣各所不同,生死更迭,不得永住,是以難有報告各自的因因果果。
如樹上的蟬不可能回復到原來的蝮育一樣。

佛陀告諸弟子:譬如一截生肉,過很長時間不食,則臭敗生蛆,
現在把它還原成原來的鮮肉,做得到嗎?
諸弟子回答:不可能,這肉已腐敗,哪能回復原來的鮮潔。
佛陀言:生死也是這樣,人在世間,身口意三業作惡,死則心識遷徒惡道,
或墮地獄身,或畜生身,或魚蟲身,在生活意識上與人類相去萬里,
因它們的罪業如羅綱一樣籠罩意識,也失去了人類的聰敏,它們更不認識自己了,
更難以報告它的前生一切境遇了。
就象這截臭肉,不可能恢復原來的鮮潔。

佛陀告諸弟子:又譬如月晦夜暗,將五種顏色不同的東西放在黑暗中,
叫千人萬人前來辨認,其中能有某人能分辨出青、黃、赤、白的顏色嗎?
諸弟子回答:就是叫巨億萬,無央數的人來辨認,都難看見什麼物事,何況五種顏色。
佛陀說:如果有人拿了火炬來照呢?
諸弟子回答: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有了光明,人就能辨別五色。
佛陀言:如果有一個蠢人,他背著光亮,走進幽深莫測的黑暗中,
而且很遠很遠,想看出五種顏色的色彩,能見到嗎?
諸弟子回答:愚蠢的人背明向暗,愈進愈黑,當然永遠也看不見五種顏色了。

佛陀告諸弟子:人的生死也一樣。
一切百姓、空行、蜎飛軟動之類,已經稟形受命,都是由顛倒妄想所造成的幽暗,
沒有修道的善行,不修身養性,未得慧眼,就想了知心識生死的趣向,
就想知道陰陽異路的真實報告,當然如月晦黑夜中去辨別五色一樣,終歸是徒勞無益的。
如果依教奉行,堅持戒律,修三十七道品,攝身正念,清凈梵行,
就如同跟隨拿了火炬的人,自然就能見到五色,
如隨佛聽教,依教修道,便能了生死,洞視五道神識往來的升降善惡處,
如火炬明照顏色歷歷分明。
人若不修身養性,違背經戒,隨流入俗,邪命養身,割斷正法,
於法味真諦,不信不樂,更不肯奉行,就像愚蠢的人背明向暗,世世障蔽,劫劫染污,
終究無法看清生死的真相。
佛陀告諸弟子:人這一生稟受身形,肉眼所見現在之事,父母親屬等,明明白白,
然而不能看見知道前世從哪裡來,當今生老死往生後世時,
再受新的身形,也不能認識了知今世之事,為什麼呢?
一生一死,心識轉遷,十二因緣,無明愚痴是其主,迷糊暗鈍,一轉生即不認識了。
譬如煮煉白絲,染成各色,青、黃、赤、黑,改變了本有的白色,難以還原原來的潔白,
生和死的變換,也如白絲一樣地改變了顏色,人的心念如同法則,一念即成,
試想在這一生中,心念萬端,賞善罰惡,各隨業使,
故身已滅,新身未久,生死的法則當然是痴妄與暗蔽來形成的。
如果你想了知一切業因苦果的由來,
就必須修學高尚的品德,清凈的梵行,以回歸到菩提正道的真如妙性。
你自然會徹悟一切本來,如沉睡的人醒了一樣。

佛陀告諸弟子:人的心識是隨了人的善惡二業而具備選擇性,
心識的本身受選擇性的駕馭、死轉往受,隨善而善,隨惡而惡,才幻變出萬端形狀來。
如同火因柴的燃燒才出生火焰的相狀,若然將柴弄濕或搬掉,火焰的相狀也就幻滅了。
未證得菩提道果,要在生死的苦海里沉淪,是因意識沒有轉過來。
比如布滿了灰塵的鏡子,極度昏蒙,拿起來照照自己,一無所見,意識也如這鏡子一樣,一經藏污納垢,便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造成生死的流徒,招致的凄慘盈蔽,禍福牽連,
便是這遺忘的真空妙有,如照蒙塵納垢的鏡子一樣。
又譬如深邃混濁的湖水,雖然蟲魚遊歷其中,而難以讓人覺察。
生死錯綜繁亂,憂愁與思慮閉塞了人的睿智,遂成為隔胎之迷,轉世即忘,
亦如這濁水的蟲魚一樣不辨去來。
譬如黑暗的夜晚,閉起眼睛往前走,什麼都看不見,
生和死的暗昧,隨了災殃與禍福,或喜或惱,即受制約,
不識前世,和暗夜閉眼是同一道理。

佛陀告諸弟子:今我為佛,慧眼清凈,一切生死,往來三界,佛悉知見。
譬如水晶、琉璃,用彩色絲線貫穿,青黃赤白,歷歷在目,
佛見生死,亦如這貫穿的珍珠一樣,清楚明白。
譬如凈水,清澄見底,其中的魚蟲、形狀畢具,佛見生死,如見清水中的蟲魚一無遮蔽。
譬如大橋,一切行人往來不絕,佛如旁觀者一一明了。
佛意高遠,了知生死,如俯瞰山下村落人群一樣,歷歷可數。

佛陀告諸弟子:你們當隨順我的教導,即可具知千億大劫的生死之事,怎麼做呢?
當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斷除意識的垢染,消滅貪、嗔、痴三毒,疑惑結使瓦解消散,得到與佛陀一樣的智慧,
便知過去未來之事,如同揩凈了的鏡子,纖毫俱現。

佛陀告諸弟子:世人所作善惡,死之後世,也都相互酬答報應,
只是人沒有得到清凈的法眼,所以不見不知,不識其本。
由於前面所說的六種隔礙,只憑肉眼,看不見酬答報應之本,妄說沒有三世因果。
未得道者,常作濁穢之行,為愚痴所沒,生死轉化,新受身形,肉眼不識,
離開舊的身體系縛於新的身體,為生老病死四痛所擾亂,
終究無法得知心識隨善惡之行所受之業報。
現世之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憐,或相憎,
這些就是宿世所作善惡之行酬答報應的驗證。
因為沒有得到清凈法眼,所以不見不知。
如果沒有修道之意清凈之行,而想了知前世之事,認識報應的業果,
就如沒有手想要寫字,沒有眼睛想要看東西一樣,當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佛陀出世,闡揚經道,以開解人意,想要了知親見心識於生死之間的來去,
應當隨順佛所教導的三十七道品,收攝身心,證入禪定三昧,方可具知,心識的來去。

佛陀告諸弟子:心識只有名字沒有形體,隨善惡之行,依地、水、火、風四大為體,
剛出生時身體尚小,六根的功能不完備,識見也小,所知也不多,
隨著年齡的增長,六根的功能逐漸完備,心識也隨著身體,熏習種種貪愛慾望,日漸熾盛,
到了年老的時候,四大所成的身體逐漸朽壞,心識也是不明了,六根的功能逐漸衰退。
人在一生當中,經歷種種無常變易,不能憶起過去的事情,
年老時也記不起年輕時的事情,何況是記起前世的事情呢?
由於隔陰之迷和胎獄的繫縛障蔽,若未得道意,被愚痴疑惑染污,
想要見到心識的來去,當面回來報告,是不可能的。
人若沒有道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就猶如暗夜裡穿針,水中求火,終究是見不到的。

所以,你們應當勤行經戒,深思生死從何而來,終歸何處,何因往來,所緣是什麼。
仔細地思維空無之法,得到凈眼斷除結使,則所疑自解。
佛陀說此經已,見正比丘等五百人及諸居士,皆得初果,諸菩薩得不傾回三昧,
各起繞佛三匝,頭面著地,作禮畢竟,悉隨佛陀俱還精舍。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27486724054092/permalink/1436652376470848/
因為十二因緣而忘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