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漢初民國初期,上海世界書局發行了一套《新時代國文大觀》(分甲乙編),至1923年7月已發行了第七版。該書選入了廣東省潮陽縣達濠西林高小補習學校學生林飛的作文:《達濠大峰廟記》。老師對該文的評語是:“廟故迂迴曲折,文亦宛轉生姿,寫生妙筆,端推此種。”

當時《新時代國文大觀》面向全國征文,共收到全國高小和中學師范國文成績3000餘篇。選編者以“寧嗇勿濫”為宗旨,選擇力求審慎,入選的作文,“或以文辭優美,或因思想新穎”,“其平正通達,無特色之點者,概從割愛。”所以,入選的作文,還不到全數的十分之二。 《新時代國文大觀》分甲乙編,甲編為高等小學國文成績,分14類;乙編為中學師范國文成績,分17類。林飛的作文編入甲編,至今讀來仍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特錄於下:


達濠大峰廟記

我濠地雖海隅,面江背山,景緻之佳,雖不若蓬萊仙島,顧亦洞天福地也。山之中有青雲巖,山之左麓有金蘭觀,山之右麓有大峰廟。三者以大峰廟為最,而濠地名勝亦以是為優,凡來濠遊者,莫不爭先一睹為快。廟處濠東距濠約里許。倚青山,傍小流,竹、樹、木、石,野花奇卉,雜植其外。過小橋,外門在焉。而蓮池則在其內,左有牧童牽天然之石牛,右有漁父垂絲針之魚釣,中有蟾蜍噴水,上有石橋渡人,雖非天然,亦云人巧矣。橋盡而石階現,階之上,廟門了然。在門之外,繞以欄杆,可以俯視蓮池。不迳入門,斜而東行,則一石橫臥,刻“小桃源”三字,蓋張君兆禧之鴻爪,而我兄之所刊也。與石對峙者為樹,樹石之間,有小門額曰:“芰荷深處”。入則豁然開朗。有亭亭亭,亭名亭亭者,取周子敦頤“亭亭靜植”之義也。亭臨池,而牧牛兒適在其旁。左邊臥右,刻“香遠益清”四字,楊先生蓮生之墨跡也。右旁石壁,書“景濂”兩字,並小字數行,是余叔氏修此而識。亭之後有石洞,俗所謂十八石洞者,即此是也。洞之中有龍頭,自出泉水,甘而清香,濠人多取為烹茗之用,而遊此者亦必一嚐焉。此廟外之大觀也。廟門之內,有廟堂二進,前供大峰祖師,後供佛祖羅漢。房共四間,僧居其中,東西廂各一,為款客之所。堂之前有小池,圍以短巧欄杆,蓋為培養花木之處。旁各構小房一通,其後有近水樓台,台上架以竹棚,每春夏之交,繞以牽牛花,四圍環列時卉。左隅建置土床,庶遊客至此,藉可駐足休憩。台下更益以清泉,一曲鳴水王爭淙。廟內大觀略志於是。廟西有池小而二,分隔於門外。池中有鳥二頭,一口含小魚,魚口噴水,一鳥稍小,作仰視狀,若彼母而此子者。雖非真物,亦覺栩栩欲生。內池則滿植蓮花,當盛開時,方步至門,已芬芳撲鼻矣。經二池行稍上,有三生石。 “三生石”者,亦張君兆火喜(注:上文為禧)所題,而且係以詩焉。三生石再上,有二廳,一由右房入,得螺旋階,拾階而上,得大石,鋪以沙泥,登以遠,濠地全境,歷歷在目。時方修葺,將來必有可觀也。其下有南山南。南山南者,安南僑民題捐而建築。屋系西式,頗屬清潔,前設一平台,為乘涼之處。左有石,書以《南山南記》,鄭君鐵珊之所志,適在三生石之背也。復有小池,處於石,蔭以鬆,松下右,書“學士登瀛”四字。前有泉水,潺潺盢盢,坐於其上,適聞其聲。出是地也,必經王郎環,“王郎環”小門之額也。出小門有浴房,對面大石,頑然壁立,刊“玄妙道”三字,為棉北老人蔡國珍筆。其旁具旋階二,上系如青雲巖之途,下行則有石榻、石床、石椅等物,蓋亦所以為遊人徘徊之處。是階也,繞以清泉,泉上一石橫掛,書“鳴琴”二字。至石榻、石床處,蓋以茂樹,還以皓欄,凡石之平面,亦多時人之刊。前橫小泉,上懸樓台,是泉何泉?曰“鳴琴”是。是台何台?近水樓台也。此全廟之勝景,大概粗述於此矣。夫以一廟之勝,若是其多,他日存亡,未能逆知,若無以記之,安知今日有若此之勝地。爰敢操觚,略為記述,而工拙所不計也。

近日,筆者沿著林飛先生當年走過的路線,逐一對照林飛的記述,尋訪百年古廟遺風。大峰祖廟建於清光緒乙亥年(1899年),歷經歷史滄桑,幾度禿廢,多次重修。所幸的是,石刻大多猶存,但也有少數石刻刊者與林飛所記不符。如過小橋,進廟外門,蓮池並無植蓮,蟾蜍也不噴水,牧童已從亭旁爬到石上。顯然,此為近年重修後之貌也。 “景濂”石刻,為林壁軒於民國六年所題:“濂溪周子愛蓮,以其有君子之德也。餘之鑿池以植,意在景仰前哲高風。願遊者遠觀而不褻,玩卑亭亭淨植,永作觀感,無令周子嘆同愛乏人矣。”看來,前人已十分重視對遊人進行愛護環境、保護旅遊設施教育,這是值得借鑒的。

臥石“小桃源”三字,為林蘭友所題,而不是林飛所言系張兆禧鴻爪。 “芰荷深處”的門額已不見,只見小門旁有“深處”石刻。十八石洞內的龍頭泉水,名曰“劍泉”,今仍潺潺流淌。廟西勝景,今存者少,唯有幾處石刻依舊勒於石上。一座似亭非亭的西式建築,因年久失修,並無可觀性,可能這就是當年的“南山南”了。



本文忘記閱讀節錄所在,敬請見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