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今詹姓源流文獻匯集2007/5/31/詹招琳編輯校對/


  河間堂詹姓總始祖志宏公,源溯中華姓氏炎黃總始祖少典氏,約生於民國前5185年歲次丁亥、公元前3274年,派下裔孫黃帝,姓姬,又姓公孫,衍傳周宣王,名靖,妣姜后,生宮涅、志宏、尚文、陸侯、謝侯等五子;長子宮涅即位是為幽王;次子志宏封詹侯,字文錄,宣王中興歲次甲戌、民國前2738年、公元前827年生於鎬京(陜西長安縣西南),西京築城,功錫爵詹侯,賜土南至於京,北達於燕,以詹國為姓,目前裔孫近百代分布世界各地區,代有名賢,為國為民,文化昭彰史冊;三子尚文封楊侯,名澗,公元前809年岀嗣楊侯紹甲為嗣子;四子封陸侯;五子封謝侯。




  始祖志宏公,歷代詹姓宗族譜以「詹侯」或「文侯」或「文」等爵號與字號尊稱之,如閩南省建峰詹氏宗譜畫像:「受姓詹侯鼻祖至弘(宏)公像贊曰:錫命於周,承家以傳,其盛赫赫,其澤綿綿,南至于京,北達于燕,宗支蕃衍,史氏紀焉。」安徽新安廬源詹氏合修宗譜:「始封於詹文侯遺像贊曰:懿惟吾祖,受命於周,詹城屹屹,得姓之由。謹題。」也有以「文公受封詹氏祖讚曰:赫赫宗周,姬氏者流,宣王支子,食采封侯,于彼詹城,得姓之由。」前者以「受姓詹侯鼻祖至弘公」及以詹國的由來地域作為主題,後者則以文侯或字號、爵號合而尊稱之,雖涵義志宏公為詹姓始祖,筆者以為前者最為合乎作為譜名。




  北達于燕,周武王發公元前1122年封召公奭於燕,其裔召穆公為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時的大臣,燕分南北燕,東都南燕姓姞,北燕召公姓姬,北燕其國僻小,不通諸夏,北方雖近蠻貉,土地又夾在齊、晉的國境內,周平王東遷雒邑後王室力衰,強大諸侯常侵併弱小之國,齊、晉為強國,春秋齊桓公出兵北伐山戎援救燕國後,至燕獻公漸強盛,戰國時傳至燕文公,地域擴大而改稱王,公元前222年始被秦滅,燕國地域雖小其裔在姬姓族群之中立國最久的諸侯國。




  同時,詹姓始祖志宏公以國為姓,非以邑(楚)為氏,古今皆訛引元和姓纂與宋鄭樵撰通志卷二十七氏族略第三所誤。元和姓纂:「詹,詹尹之後。」及「宋鄭樵撰通志卷二十七氏族略第三:以邑(楚)為氏。詹氏,楚詹尹之後,有詹何,善釣。周有詹父,又有詹喜。楚辭有太卜、詹尹。宋朝為著姓。望出渤海,河間。」此訛誤宋代鄧名世撰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二十第二七一頁已經明確辯證指出:「按詹氏周有詹父、詹桓伯云出自周宣王支子,封為詹侯,晉有詹嘉,虢有詹父,鄭有詹伯,俱在詹尹之先,姓纂之說,固未該括,名世辯其誤,而不詳所自出,今擬增入。」綜合歷代各地區詹姓宗族譜所記載,周有詹父,晉有詹嘉,楚有詹尹,鄭有詹伯等皆為詹姓總始祖志宏公衍傳之後裔,譜詳系明,宇宙天下詹姓一家親。




  詹姓源遠流長,歷代祖先畢生智慧留下無形而珍貴的文化遺產,散於各類典籍文獻當中,澤被啟迪每代後裔,謹將所見者以朝代先後敬錄如下:




  一、黃帝第二十五子詹人:中國湖南省立圖書館典藏青山彭氏敦睦譜卷一宗系:「黃帝生二十五子,依序為:娶西陵氏生昌意、玄囂、酉、祁、馮夷、滕等六子,娶方雷氏生龍苗、葴、荀、休、清、采等六子,娶彫魚氏生夷鼓、揮、縉雲、喬伯、姞等五子,娶鬼方氏生蒼林、禺陽、儇、詹人、衣、禺(豸虛)、纍祖、白民等八子、一女曰女華。」及清朝熊峻運著新纂氏族箋釋:「詹,河間郡,系出有熊氏,黃帝子詹人,夏(公元前2205年公元前1767年間。)封詹國。」




  二、詹父:「虢仲譖其大夫詹父於王。詹父有辭,以王師伐虢。夏,虢公出奔虞。」虢公在周王面前誣陷他的大夫詹父。詹父有理,於是帶領周王的軍隊攻打虢國。夏天,虢公亡命到虞國。(左傳魯桓公十年春:公元前702年歲次己卯,東周桓王十八年。)




  詹父:「初,王姚嬖於莊王,生子頹。子頹有寵,蒍國為之師。及惠王即位,取蒍國之圃以為囿。邊伯之宮近於王宮,王取之。王奪子禽、祝跪與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故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亂,因蘇氏。秋,五大夫奉子頹以伐王,不克,出奔溫。蘇子奉子頹以奔衛。衛師、燕師伐周。冬,立子頹。」(見左傳魯莊公十九年初:公元前六七五年歲次丙午,東周惠王閬二年。)




  詹嘉:「十三年春,晉侯(晉靈公)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寨。」(左傳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歲次丁未、東周頃王壬辰五年。)




  詹桓伯:昭公九年,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潁。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邇封之有?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廢隊是為,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先王居檮杌於四裔,以禦螭魅,故允姓之奸居於瓜州。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逼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戎有中國,誰之咎也?后稷封殖天下,今戎制之,不亦難乎?伯父圖之。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叔向謂宣子曰:「文之伯也,豈能改物,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自文以來,世有衰德而暴蔑宗周,以宣示其侈,諸侯之貳不亦宜乎?且王辭直,子其圖之。」宣子說。王有姻喪,使趙成如周弔,且致閻田與襚,反潁俘。王亦使賓滑執甘大夫襄以說晉,晉人禮而歸之。(左傳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歲次戊辰、東周景王貴十二年。)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章有「景王使詹桓伯責晉。」




  詹帥師:「魯襄公十一年七月。楚子囊乞旅於秦,秦右大夫詹帥師從楚子,將以伐鄭。鄭伯逆之。丙子,伐宋。」(左傳魯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歲次己亥,東周靈王十年。)




  三、「詹氏,周宣王支子賜氏曰詹,封為詹侯,其後有詹。詹桓伯為周大夫(秘笈新書引姓纂)。」秦嘉謨世本輯補卷七上氏姓篇。




  四、「西周近族之後,有詹氏。」(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4月18日王梓材撰世本輯覽第六冊目錄。)




  五、「詹,左傳有大夫詹嘉、詹父。楚詞有太卜詹尹。列子詹何,古之善釣者。」(北宋景祐二年公元一0三五年邵思纂姓解卷一,言十七。)




  六、「周宣王支子賜姓詹,封詹侯,因以為氏。」(南朝宋何承天撰姓苑。)




  七、「詹,詹大卿體仁家譜曰(此姓庫本祇云,「楚詹尹之後,有詹何善釣。」餘均洪氏據謝枋得秘笈新書增,余按宋史三九三有詹體仁傳,登隆興元年第,嘗任太府卿,後除司農卿,開禧二年(公元1205)卒,枋得生於其卒後二十年(公元1226)河東集三六有上大理崔大卿啟,本書卷二徐姓「之範孫仲宗,衛尉大卿,」是大卿為正卿之通稱,詹大卿體仁乃南宋人無疑,其家譜雖許徵及姓纂,但「詹大卿體仁家譜曰」八字,其必為謝氏之言,非姓纂原文,可斷言也。今洪氏竟以宋人言語補作佚文,可為憒憒,況翰苑新書後集七固先引詹大卿體仁家譜,後始引「姓纂曰,」類稿三三及備要二四同,尤足見前一段非林氏姓纂文矣。續考景定嚴州續志三,詹儀之字體仁,郡人至之猶子,登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淳熙二年知信州,後帥廣東,論廣鹽官鬻之弊,孝宗韙之,除吏部侍郎,知靜江府,在任六年,貶袁州,光宗即位。以故宮僚許自便,既歸而卒,此字體仁者則是一人,宋史無傳,似未官大卿,並識之。(又儀之、乾道九年授台刺,見嘉定赤城志八。)昭公九年有詹桓伯辭于晉,此兩句係洪氏據秘笈補,類稿及備要引文亦有之。)唐林寶撰元和姓纂,64年四校版本上冊第529頁。元和姓纂以四庫全書為一校,孫興衍、洪瑩本為二校,羅振玉為三校,民國37年4月岑仲勉四校。




  八、「詹氏,周詹父、詹桓伯,晉詹嘉,虢大夫詹父,鄭詹伯,楚詹何,一作瞻,莊子公子牟謂瞻子,楚辭太卜鄭詹尹,淮南子作詹,唐詹俊,宋詹良臣、儀之。」(西漢史遊撰急就篇,宋王應麟注本。)




  九、得詹者為詹氏(引路史):宋朝羅泌纂路史二冊,其中有關詹姓全文如下:冊一,後紀第五卷,疏仡紀第十,黃帝:前段:「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荼,一曰軒,軒之字曰玄律,小典氏之子,黃精之君也,母吳樞曰符葆」等。後段:「有虞氏(黃帝第十代五帝五虞舜,公元前2255年至前2205年間),作封帝之後,一十有九侯伯(禮記外傳。)其得資者為資氏、(資阝)氏。得(周阝)氏者為(周阝)氏、輔氏(姓書又有(女虎),云黃帝後,音虎。)得虔者為虔氏(鄧名世以虔在十四人中,非。)得寇者為寇氏、口引氏、劉氏(劉,封本羅侯寇氏子,先主養之後,後魏賜寇攜。口引氏,一曰若口,音辰,然姓書寇出蘇忿生。姓源,黃帝後,忿生或云出康叔皆非。)國于酈者為酈氏、(亻麗)氏、食其氏、侍其氏(食其玄孫,賜食其冑孫武),國于翟者為翟氏、糴氏、狄氏(晉滅翟,姓書又有酒氏。)于詹者為詹氏,自詹移葛則為葛氏、詹葛氏(葛伯國英賢傳:詹葛,有熊氏之後。姓書謂諸葛訛為詹葛,謬矣,葛伯非瀛姓。)」冊二,路史國名記卷甲,黃帝後姬姓國:「詹,周有詹父(莊公十八年傳。)詹桓伯(昭公九年。)圻內地與楚詹尹異。」國名記卷戊:「詹,詹桓伯采(昭九年),大夫詹父後(詹嘉為晉瑕大夫,非楚詹尹。)周氏族卿之采。




  十、「詹氏,楚詹尹之後,有詹何,善釣。周有詹父,又有詹喜。楚辭有太卜、詹尹。宋朝為著姓。望出渤海,河間。」(宋鄭樵撰通志卷二十七氏族略第三:以邑(楚)為氏。)




  十一、「詹大卿體仁家譜曰,詹姓始於周宣王支子賜姓曰詹,封為詹侯,其後有詹父為周大夫,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姓纂曰楚詹尹之後有詹何善釣,昭公九年有詹桓伯辭於晉;詹洗者為福州侯官令,子名豪移家建之建陽,生五子子,一居嚴陵,一居信城,一居太末婺女之間,留武夷者其二子焉,唐時有肇為禦史中丞洗馬侍禦史,宋則有庠為工部侍郎,王隨之婿,範知惠州從東波先生遊,先生嘗有次韻桂酒二詩,特升為提舉,福建茶監公薦,靖康間官京師,張邦昌迫以偽命,不受逃歸,高宗即日召,對奏北事甚詳,上喜曰卿忠臣也,擢太常丞,遷祠部外郎,體仁開禧間嘗以司卿總餉湖廣,淵字景憲登慶元己未第,字德寬登嘉泰壬戌第,之子甫乙丑毛榜繼登科,皆二子之下也。詹騤字晉卿淳熙乙未擢進士第一人,詹儀之字體仁辛未趙逵榜登科,官終侍郎,詹大和字甄老,政和間擢第嘗為水部外郎轉漕淮南和江處撫二州,詹良臣字唐公以累舉恩補官為縉雲尉,方臘犯境立志節,徽宗官其二子,詹適嘗為禦史臺主簿,東波先生有和詹適飲巽亭詩云:江上同三黜,天涯又一樽;右五公定得之詹淵景憲云皆豪之後也。」(宋章定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編:)




  十二、「詹,謹按,元和姓纂曰:詹尹之後,誤矣(按詹氏周有詹父、詹桓伯云出自周宣王支子,封為詹侯,晉有詹嘉,虢有詹父,鄭有詹伯,俱在詹尹之先,姓纂之說,固未該括,名世辯其誤,而不詳所自出,今擬增入。)」(宋鄧名世撰古今姓氏書辯證,下平聲,卷二十第二七一頁。)




  十三、「詹,羽音,河間,周宣王次子賜姓詹,封詹侯,魯人使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文十三,使詹桓伯辟於晉、昭九;之後列有粒餌引魚之詹何,楚詹尹之後,世臣詹洸為福州侯官令,子豪移家建陽,生三子,一居嚴陵,一居信城,一居婺女之間,留武夷者二,在唐有詹肇為禦史中丞,詹沆為侍禦史,在宋有詹庠為工侍,忠節列有詹良臣,詹邈,詹胘,詹範,詹適,女德,詹茂先妻有寄夫詩,錦江之上探春回,消盡寒光落梅,爭得兒夫似春色,一年一度一歸來。」(元人氏族大全。)




  十四、「詹,河間,羽音,周宣王支子賜姓,唐封詹侯,其後為周大夫又望渤海。併錄有歷代詹姓五十二位詹姓的傳記。」(明淩迪知撰萬姓統譜、)




  十五、「職廉切,姓源云黃帝之裔封於詹,因氏,姓苑云周宣王支子封詹侯,因氏,千家姓云河間族,左傳有周大夫詹父,詹桓伯,國語有晉大夫詹嘉,列子有詹何,楚辭有詹尹,三國志有詹晏,唐書有詹洗、詹肇、詹沆,宋史有詹大方,詹庠,詹良臣,詹適,詹範。」(明陳士元撰姓觿。)




  十六、「詹,河間,羽音,周宣王支子賜姓,唐封詹侯,其後為周大夫;詹何,楚詹尹之後,諫王曰: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釣,荊條為竿,剖粒為餌,放百仞之淵,引盈車之魚,綸不絕,竿不撓。」(明楊信民撰姓氏珠璣。)




  十七、「詹,春秋時,晉有詹嘉,鄭有詹伯,蓋以邑為氏」。




  十八、清朝熊峻運著新纂氏族箋釋:「詹,河間郡,系出有熊氏,黃帝子詹人,夏(公元前二二0五年至前一七六七年間)封詹國。」之後列周朝詹何,宋朝詹姓等九位楷模風範。一說詹人為黃帝第二十一子,譜系無所見;有說詹姓初以河北、山東地區交界處之渤海繁衍累傳,後遷他地。(清陳廷春撰姓氏考略。)




  十九、「詹,河間族(姓源)黃帝之裔封於詹因氏,例(姓苑)周宣王支子封詹侯因氏,(國語)有晉大夫詹嘉。」(清黃本驥撰姓氏解紛)




  二十、「以邑為氏,詹氏楚詹尹之後有詹何善釣,周有詹父又有詹喜,楚辭有太卜詹尹,宋為著姓,望出渤海,河間」。「廖用賢尚友錄:詹姓,河間,羽音,周宣王支子賜姓詹,封詹侯,其後為周大夫又望出渤海,」之後錄有歷代詹姓69位傳記。(清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詹姓部彙考,鄭樵通志。)




  二十一、詹氏列在周朝雜姓氏名號中云:「詹父、莊十九,詹桓公、昭九,詹亦地名。」民國79年程發軔撰春秋人譜,周朝諸氏中有詹父、詹桓伯。(清泰州陳耀撰王士廉考證春秋世族譜。)




  二十二、「詹,河間,一盂子。三尺神童。宋詹會龍神童上賜曰一盂子,龍曰三尺草茅;祠部表忠臣之節,宋詹範不受張邦昌偽命,高宗稱忠臣擢詞部外郎;巽亭和學士之詩,蘇東坡和詹巽亭飲酒詩。」(清雍正龍溪呂子振著家禮載。)




  二十三、「西周近族之後,詹氏。」(清道光12年公元1832年王梓材輯世本集覽第六冊,王朝四。)




  二十四、「詹﹕虞封皇帝後得詹者為詹氏,見路史;又周宣王支子賜姓詹,封為詹侯,見詹氏家譜及姓苑。春秋時有詹嘉,鄭有詹伯」。(民國49年4月汪學文著姓氏研究(百家姓姓源)第31頁。)




  二十五、詹﹕詹大卿體仁家譜﹕「詹姓始於周宣王支子,賜姓曰詹,封為詹侯,其後有詹父為周大夫,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寨」。望出渤海,河間。姓纂曰﹕「楚詹尹之後有詹何,善釣,昭公九年有詹桓伯,辭於晉」路史﹕「虞封黃帝之後,得詹者為詹氏」。五十八年六月著者王素存將姓錄加以整理,補入遺姓,易名為中華姓府,手寫免錯。民國七十三年周燕謀編萬族大姓譜,將姓錄全部影錄。(民國四十九年五月王素存著姓錄。)




  二十六、「詹,春秋時,晉有詹嘉,鄭有詹伯,蓋以邑為氏」。及詹葛﹕姓氏考略﹕「世本,有熊氏之後,齊人語訛,以詹葛為諸葛,一云﹕虞封黃帝之後於詹,自詹移葛,為葛氏,詹葛氏。」(姓氏考略。)




  二十七、「詹姓列於黃帝之詹國,郡望河間,系出黃帝後,虞帝舜封諸得詹者,為詹氏;又云:周宣王支子賜姓詹,封詹侯,晉鄭皆有詹氏。」(民國54年陳紀瀅撰中華民國姓氏淵源,)




  二十八、「詹,zhon,音沾,古羽音,職廉切,平聲盆韻。據姓苑載增載,詹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胤。周宣王時,封支庶子于詹,建立詹國、為侯爵,周朝詹侯,其後人世代為周朝大夫,以封國為詹姓,望出河間。」(公元1990年史國強著中國姓氏起源。)




  二十九、「詹,ㄓㄢ,jan,虞舜(見子州姓注)封黃帝(見力姓注)之裔得詹者為詹氏;見路史。周宣王(見士姓注)支子賜姓詹,封詹侯,因以為氏;見姓苑。又春秋時晉有詹嘉,鄭有詹伯,蓋以地為氏﹕(按﹕河南省武涉縣有詹店)見姓氏考略。宋時有詹儀之者,遂安人,紹興進士,累官至吏部侍郎。望出渤海;戰國時有詹何,善術數;宋時有詹阜民,遂安人,累官至宗正寺丞、兼駕部郎中,知徽州府。千家姓﹕河間族。」又詹伯﹕周大夫詹伯之後;見姓譜。又詹葛﹕有熊氏(即黃帝,見力姓注)之後,齊人語訛以詹葛為諸葛,一云﹕虞封黃帝之後於詹,自詹移葛,為葛氏,詹葛氏。見第350頁。附﹕子州﹕堯讓天下於子州支父;舜讓天下於子州支伯;見姓氏急就篇。(民國60年10月10日鄧獻鯨著中國姓氏集。)




  三十、「詹二、三十代,黃帝後二,周宣王支子,賜姓詹三十;渤海。河間。又虞封黃帝後2。」見該書29頁。該書又云﹕「史記自後稷至古公,其間失落八代確鑑,中國姓氏源流統譜(陳仁德著)未改,故本表文王19代應改27代。」(民國61年12月26日,陳仁德著黃帝千家姓。)




  三十一、「詹,路史﹕虞封黃帝之裔得詹者為詹氏。姓苑﹕周宣王支子賜姓詹,封詹侯,因以為氏。姓氏考略﹕春秋時晉有詹嘉,鄭有詹伯,蓋以地為氏。望出渤海。千家姓﹕河間族」。「詹伯﹕姓譜﹕周大夫詹伯之後」「詹葛﹕世本﹕有熊氏之後,齊人語訛,以詹葛為諸葛,一云﹕虞封黃帝之後於詹,自詹移葛,為葛氏,詹葛氏。」(86年朱則奎撰姓氏簡介137頁。)




  三十二、起源於封國第姓氏「詹」,未述本源。(民國87年籍秀琴著中國姓氏源流史。)




  三十三、「詹,音ㄓㄢ,路史﹕虞封黃帝之後,得詹者為詹氏。姓氏考略﹕春秋時,晉有詹嘉,鄭有詹伯,蓋以邑為氏。姓纂﹕楚詹尹之後有詹何,善釣昭公九年有詹桓伯,辭於晉。詹大卿體仁家譜﹕詹姓始自周宣王支子,賜姓曰詹,封為詹侯,其後有詹父為周大夫,詹嘉處瑕以掱桃林之寨。望出渤海,河間。」(民國87年張瑞忠著萬姓尋源五九八頁。)




  三十四、「詹,上古周朝時候,有個詹國,詹國的國君,是周朝的王族,被封為侯爵,所以史書上稱為詹侯。詹侯可以世代沿襲,並且世代在周朝朝廷上做官。詹國國君的家族因此很昌盛,後代人就用國名為姓,世代相傳。詹姓先人還有如詹體仁,北朝時候的學者,又當官,又讀書,於學士文人交往很廣,很能識別人才,他推薦的三十多人,個個都成名天下。詹希原(有圖詹希源像。)明朝大書法家,當時名氣極大,京城城門和皇宮裏的扁聯,都請他書成,人們稱他國朝第一。詹天寵,清朝大書畫家,有才氣,聰敏細心,他能學宋代哲學家朱熹的書法,入神入化。詹天佑,清朝末年的科技家,他主持修造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工程水平楊明世界。是我國科幾史上傑出人物。」(公元1993年中國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百姓祖宗圖典。)




  三十五、詹姓源有三,其中一支出自河南,系春秋鄭國詹伯之後,蓋以邑為氏(姓氏考略)。詹伯:春秋鄭國詹伯之後,有此姓(中國姓氏大全)。詹葛:有熊氏之後虞封黃帝之後于詹(姓氏考略)。瞻葛:出自有熊氏之後(姓氏英賢傳)。春秋時宋景公大夫有詹葛礽,或說瞻葛即詹葛(中國姓氏大全)。(公元1994年謝鈞祥主編中原尋根、源于河南千家姓。)




  三十六、「詹,(源)一、虞舜封黃帝之裔于詹,因以為氏。二、系自姬姓。周宣王支子賜姓詹,封詹侯,因以為氏,見姓苑。三、系自羋姓,楚詹尹之後。四、蒙古、土家、台灣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望)河間、渤海。(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百分之零點零五。尤以湖南、台灣、四川等省多此姓,三省詹姓約佔漢族詹姓人口百分之五十。(人)詹父,周大夫。」(公元1996年北京袁義達、杜若甫合著中華姓氏大辭典。)




  三十七、「詹,一、出自姬姓周宣王的支庶子受封為詹侯。二、以官名為氏,古代詹(占)尹的後人以詹為氏。郡望:河間(今河北中部河間一帶)。廷陳龜鑒,閣直龍圖。上聯說北宋崇安人詹庠,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官三門白波輦運判。景祐年間,曾進獻君臣龜鑒六十卷,受到朝廷褒獎。下聯說北宋縉云人詹度,字安世,政和初年知真州,考核為最優秀,升為龍圖閣學士。他曾與降宋的遼將郭藥師同守燕山,發現郭與金人交往,便提醒朝廷早作打算。朝中正派人去調查時,郭已降金,人們都佩服他的遠見。一水朝宗月夜湖光八百,群山顧祖云開嶽色三千。湖南桃江縣鮓埠詹氏宗祠聯。」(公元2000年李文鄭編著中華姓氏對聯鑒賞。)




  三十八、「詹氏始祖詹文侯,畫像下曰:詹文侯為周宣王庶子,受封于詹,其子孫遂以封邑為氏。像贊:懿唯吾祖,受命于周,詹城屹屹,得姓之由。」詹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零點零73%,居第152姓。尤以湖南、台灣、四川等省多此姓,三省詹姓約占全國漢族詹姓人口的50%。詹姓起源有三:一為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其得姓始祖為詹侯。周宣王時,封支庶子孫于詹,建立詹國,為侯爵,史稱詹侯。其後世子孫世襲為周大夫,以其封國名為姓氏,遂為詹氏。一為虞舜封黃帝之後德詹者(備受尊重的人)為詹氏。另一為以官職為姓。古代負責管理占卜的官職叫詹尹氏,他門的後世子孫,以其祖上官職名稱中的詹字為姓,也稱詹氏。詹姓的郡望為河間(今河北獻縣一帶。)詹姓在全國許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武昌、江西之金溪及崇仁、廣東之新會、雲南之河口及隴川、四川之合江等。詹姓在山西全省按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268位。詹姓的歷史名人中,最著名者當屬近代鐵路專家詹天佑。詹天佑(公元一1861至1919年),字眷誠,廣東南海人,十二歲隨容閎留學美國,歸國後在福建福州船政局練習駕駛,并任教授。一九0五年創建京張鐵路(今京包線北京至張家口段),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規劃開鑿出八達嶺隧道,使全線得以通車,舉世皆驚。他是我國自行設計修建鐵路的第一人。另外,詹姓名人還有唐代的詹必勝,明代的詹希原等。(公元2000年中國家譜資料研究中心李吉主編中華百家姓始祖圖典,收錄一二五姓,北岳文藝出版社發行。)




  三十九、『zhon,職廉切,平,鹽韻,單姓。「廣韻,鹽:詹,姓。」「楚辭:有詹尹。」「元和姓纂,二十四鹽:詹左卿體仁家譜曰:詹姓始於周宣王支子,賜姓曰詹,封為詹侯。其後有詹父,為周大夫。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寨。據秘笈新書又曰:楚詹尹之後,有詹何,善釣。「昭公,九年有詹桓伯。併據增」按詹體人宋人,此誤入。「姓解,十七,言部:左傳有詹嘉、詹父。楚辭有太卜詹尹。列子有詹何,古之善釣者。」「通志,二七,三,,以邑為氏:詹氏,楚詹尹之後有詹何,善釣。周有詹父,又有詹喜。楚辭有太卜詹尹。宋朝為著姓。望出渤海、河間。」「古今姓氏書辨證:二十四鹽。元和姓纂曰:詹尹之後。誤。案:詹氏,周有詹父,詹桓伯,云出自周宣王支子詹侯。晉有詹嘉。虢有詹父。鄭有詹伯。俱在詹尹之前。」「姓氏急就篇,上:周詹父、詹桓伯。晉詹嘉。虢大夫詹父。鄭詹伯。楚詹何(一作瞻)。楚辭:太卜鄭詹尹。淮南子作:詹尹,唐詹俊,宋詹民(註良)臣、詹儀之。」「姓觿:二十九鹽:姓源,黃帝之後,封於詹,因氏。姓苑:周宣王支子封詹,因氏,千家姓:河間族。」「氏族典三七二:周詹父,見左傳,桓,十年。虢大夫詹桓伯見昭,九年,周大夫。詹嘉晉大夫。」「史姓韻編,三十八:詹體人字元善,建寧浦城人,見宋史,三九三。詹鼎:寧海人,見明史,方國珍傳。」「詹英:貴陽人,明舉人,見貴州通志。」。」另『詹伯:複姓。「姓觿,二十九鹽:姓譜,周大夫詹伯之後。」另「詹葛,複姓,姓觿,二十九鹽:姓譜,黃帝之後,封於詹,後遷葛,為詹葛氏。」』(公元2000年巫聲惠編著,河北人民出版社發行,中國姓氏大典第707頁。)




  四十、「詹姓溯源有三個方面。一、以封地為姓氏,源出黃帝之後。據路史載:虞封黃帝之後,得詹者為詹氏。詹墟在今江西樂安。二、以封號為姓氏,源出於姬姓。西周末年,周幽王是個好色的昏君,荒淫無道,大臣屢諫不聽。當時幽王的庶兄詹侯,在朝中任少師之職,見此嘆一聲說:如此看中女色,實是惹禍的根苗,此時不走必受牽連。於是以病為由辭去朝中的職務,回到自己的封地詹邑。後來幽王為了討好褒姒,廢王后,逐太子,又烽火戰諸侯,終於導致亡國,自己被西戎兵殺死,朝中大臣也大多成為他荒淫的殉葬者。只有詹侯,因早已離去,得保平安。他的子孫以他的封號詹為姓,奉詹侯為始祖。三、以邑名為姓氏。(昭九年傳)載:使詹桓伯辭於晉,晉有詹嘉,鄭有詹伯,蓋以邑為氏者。望出河間、渤海。歷史名人:宋代龍圖閣大學士詹適,名代有書法家詹希源,吏部尚書詹同。清代畫家、名醫詹方柱。清代書法家詹天寵。」(公元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發行,張世國著百家姓姓氏源流。)




  四十一、【一、尋根網:詹,譯音﹕Zhan。歷史:詹姓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灣位列百家姓第37位。詹姓出自姬姓。周宣王有庶子被封在詹地,建立了詹國,後來他又被封為侯,就稱為詹侯。他的後人中有的以封地為姓氏,稱為詹氏,世代相傳。其他名人﹕詹大悲、詹天佑。郡望:河間郡。文獻:歸仁詹氏宗譜。名人:詹何,詹體仁,詹初,詹希原,詹時雨,詹天寵。另附有上海圖書館館藏有11種、台灣及其他藏有87種詹氏族譜目錄。】【二、中國家譜網站:一、姓氏來源上古周朝時,周宣王支子賜姓詹,封爲詹侯,其子孫以封號爲姓,相傳姓詹。二、郡望堂號漢置河間郡,現在河北省獻縣。《姓苑》記載:周宣王支子賜姓詹,封詹侯。望出渤海。河間。歷史名人:詹體仁、詹士龍、詹天佑。人物簡介:一、詹體仁:字元善。宋朝浦城人。隆興年間進士,爲太常少卿。很能識別人才。他推薦的三十餘人爲官者,皆爲賢能之士,個個名揚於世。二、詹士龍:字雲卿。元朝固始人。父鈞爲宋都統,歿于鄂州。士龍三歲,隨母北遷。董文炳以見世祖,世祖歎說:此忠臣子,汝善養之。士龍長後,知己非董出,即晝夜痛哭,懇復原姓。文炳戲說:試爲投石水中,浮則爾從!士龍以石投水,沈而複浮者四次。文炳許士龍複姓。三、詹天佑:字眷誠。廣東南海(今廣州)人。清同治11年(1872年),以幼童留學美國,爲中國所派的第一批留學生,光緒7年(1881年),畢業於那魯大學,習工程。曾任教於福州船政局、廣東博學館、廣東海圖水陸師學堂,又先後充潮汕鐵路等工程師。光緒31年(1905年至宣統元年(1909年),以總工程師主持修建京(北京)張(張家口)鐵路,爲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採用新工程技術,減少縮短了工程數量和工期,並培養了我國第一批鐵路工程師。後任漢粵川鐵路督辦,著有《京張工程紀略》圖。詹姓典故源自上古,望出河間。「諫宮室鰲山;忠言耿耿」「進君臣龜鑒,至理昭昭」注釋:上句,明代刑部右郎詹仰庇的事典。詹仰庇字汝欽,安溪人。下句,宋代祥符進士詹庠字周文,崇安人。官三門白波輦運判,景祐中進君臣龜鑒六十卷。「天佑工科進士;希原書法第一」注釋:上句,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1861至1919),字眷誠,廣東南海(今廣州)人。十二歲隨容閎留學美國,歸國後,在福建福州船政局練習駕駛,並任教授。伍廷芳總辦津榆鐵路時,邀任工程師。1905年創建京張鐵路(今京包線北京至張家口段),因八達嶺隧道開鑿艱難,遂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鑿通隧道,使全線通車,舉世皆驚。他是我國自行設計修建鐵路的第一人,特授工科進士。有《鐵路名詞表》等。下句,明代大書法家詹希原,婺原人。明朝宮殿、城門、坊匾,皆其手書,被譽爲「國朝第一。」「心隨倦鳥甘棲宿;目送征鴻遠奮飛」注釋:唐代詩人詹琲《追和秦隱君辭薦之韻上陳侯乞歸鳳山》詩聯句。詹姓族譜38種見族譜目錄在大陸部份。)【三、中華文化網:詹,上古周時候,有個詹國,詹國的國君,是周朝的王族,被封爲侯爵,所以史書上稱爲詹侯。侯可以世代沿龔,並且世代在周朝朝廷中做官。詹國國君的家族因此很昌盛,後代人就用國名爲姓,世代相傳。詹姓先人還有如詹體仁,北朝時候的學者,又當官,又讀書,與學士文人交往很廣,很能識別人才,他推薦的三十多人,個個都成名天下。詹希原,明朝大書法家,當時名氣極大,京城城門和皇宮裏的匾聯,都請他寫成,人們稱他「國朝第一」。詹天寵,清朝書畫家,有才氣,聰敏細心,他能學宋代哲學家朱熹的書法,入神入化。詹天佑,清朝末年的科技家,他修造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工程水平揚名世界。是我國科技史上傑出人物。有詹希原畫像。】(詹姓在網站上的資料如左。)




  四十二、「詹,詹氏祖周宣王、家族歷史悠長。詹,晉朝的永嘉年間,距離現在大約1600多年。當時,劉淵稱帝,石勒陷洛陽,晉懷帝被虜,造成了永嘉之亂的空前浩劫。五胡亂華的長期兵荒馬亂從此開始,而中原地區漢裔子孫的往南搬遷,也自此開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據歷來學者的考證,當時,隨著戰火的蔓延,中原的姓氏逐漸出現于長江以南的各地,連最南方的福建,也遷入了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這八個姓氏,在南方奠基既早,後來也就自然發展成爲閩、粵一帶的龐大家族,子孫遍及各地,長時以來久享盛名。詹氏,是永嘉入閩的八姓之一。所以,一千六百多年以來,一直是南方的名門著姓。南方各地的詹氏,在過去一千多年間的表現,的確足當出類拔萃四個字而無愧。清朝末年的廣東香山人詹天佑,更加大名鼎鼎,他是中國自築鐵路的第一人,所造的平綏鐵路,穿山築洞,工程艱巨,一直到今天,在北京西北青龍橋畔的平綏路上,仍聳立著他的銅像,供每一個崇敬他的人瞻仰。但是,南方各地的詹氏家族,當初他們又是打從哪里來到南方的呢?這個問題,經過歷來姓氏學者的考證,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原來,詹姓人的始祖,是距今大約2800年以前的周宣王,由於周宣王的兒子之中,有一位被封爲詹侯,因而得姓。姓苑及詹大卿體仁家譜上所記載的:詹姓始于周宣王支子,賜姓爲詹,封爲詹侯,其後有詹父爲周大夫,詹嘉處瑕以守桃林塞,即爲明證。此外,春秋時代的楚國,也曾出現過一支詹氏。姓纂一書上所說的:楚詹尹之後有詹何,善釣,昭公九年有詹桓伯,辭于晉,正是這個意思。(姓氏溯源網。)




  詹姓是源遠流長的古老家族,至今已有了2800多年的歷史,依照路史所說的虞封黃帝之後,得詹者爲詹氏,詹姓的歷史更加悠久。
2007/5/31/詹招琳編輯校對/

本文閱讀引用自http://blog.sina.com.tw/chan/article.php?pbgid=19128&entryid=514887

在此感謝編校者與團隊,整理出完整資料,讓後世子孫得以深入了解先祖的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