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两广监察使刘侯武与潮阳一中之历史渊源
刘晓生

提要:目前学界对于粤东“百年名校”——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历史人物的研究,尚未深入,譬如与该校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两广监察使刘侯武,几乎不为当今学人所关注。故本文从东山求学、改办县中、重建东山中学三个方面,论述刘侯武与潮阳一中之历史渊源,以期丰富该校的历史人文内涵。

关键词:刘侯武;潮阳一中;教育;历史渊源

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简称“潮阳一中”)前身为东山书院,创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迄今两百周岁。其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为潮邑最高学府。《汕头市潮阳一中历史沿革》一文,较全面地梳理了潮阳一中的历史大事纪。[1]但限于篇幅,该文对潮阳一中某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著录尚未详尽,同时对事件相关人物的记载仍有疏漏。故笔者不揣谫陋,撰此小文,阐述民国两广监察使刘侯武(1892-1975)与潮阳一中之历史渊源,并祈就正于方家。

一、东山求学三载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刘侯武出生于广东潮州府潮阳县贵山都仙陂乡(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仙波乡)一书香世家。仙陂刘氏为当地巨族,人材辈出。父亲讳宝书,号叔良,为潮阳县有名的秀才。叔良先生平生提倡文教,作育英才,不遗余力,并与当时名儒温仲和(1848-1904)、丘逢甲(1864-1912)颇有交游。

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898-1899),丘逢甲受时任潮阳县长裴景福之聘,出任东山书院山长,开创潮邑教育新局面。光绪二十六年(1900),叔良先生与温仲和、丘逢甲诸人倡办“岭东同文学堂”于汕头,推行新学,欲以教育谋求救国之道。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侯武入读汕头岭东同文学堂,丘氏为监督,温氏为总教习。丘氏曾用小篆书写“少年中国少年人”勉励刘侯武。

光绪三十年(1904)春,学堂闹“土客风潮”尚未停息,刘侯武遂转学上海梅溪学堂。不久,丘逢甲辞去岭东同文学堂监督职。是年,因清廷废除科举,东山书院改办为潮阳官立东山高等小学堂,陈枚为总教习,实行新学制,为潮阳现代学校教育之始。次年(1905),父叔良先生于仙陂乡逝世,刘侯武即南下返乡奔丧。自此辍学,居乡守丧两年,侍奉继祖母郑氏和继母周氏。余闲则读书阅报,孜孜以求。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郑老太夫人以为仅靠自学,难期深造,遂令刘侯武到本县官立高等小学堂重新读书。在东山求学三载,刘侯武从此与潮阳一中结下不解之缘。

二、改办县立中学

宣统元年(1909),刘侯武赴羊城,由潮阳东山学堂转学广州述善学堂。同年,在广州秘密加入同盟会。从此,立志革命,为国尽瘁。次年(1910),升学考入广州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宣统三年(1911)4月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爆发,刘侯武参与这次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

民国元年(1912),刘侯武出任国民党广东汕头交通部科长(部长为林国英)。次年(1913),同盟会人讨伐袁世凯失败,各省搜捕同盟会员。刘侯武因被列入通缉名单,遂潜赴泰国。先投靠表兄马仲理(马兴顺之子),很快被萧佛成接到中华会馆并聘为《华暹日报》记者。不久,因得同乡族叔、泰国《中华民报》创办人刘锡如赏识,刘侯武一边担任南英学校教师兼《中华民报》编撰,一边协助侨领郑智勇处理一切赞助事宜(如捐助革命经费、援助广东政府经费、捐资修固潮安韩江堤围等)。

民国四年(1915),刘侯武归国,致力桑梓教育事业。当时潮阳中等学校尚付阙如,本地高小毕业生须负笈远乡以期深造,清寒子弟则不堪负担。鉴于此,刘侯武先是与同邑名教育家、前辈萧凤翥(1857-1919)筹备组建潮阳教育会,并任副会长(萧氏任会长);继而与萧会长积极倡办县立中学,自兼筹备委员,筹划将“潮阳官立高等小学堂”改办为“潮阳县立中学校”。是年3月26日,潮阳县立中学校(亦称“东山中学”)成立,举行开幕仪式。萧凤翥为首任校长。他为该校题联:“潮海当前,向学方殷,气吞重洋千百国;阳春已届,乘时培育,愿作世界第一流。”萧凤翥、刘侯武诸先贤情怀桑梓,努力振兴潮邑学风。这是潮阳现代中等教育之开端。

潮阳县立中学校早期的莘莘学子,文献记载难觅,姓氏多不可考。1971年,刘侯武八十诞辰,前广东省东区少将视察专员、邑人詹天眼(1899—?)[2]向刘公献祝词:

寿国寿世自长寿……我忆公年寿八十,诚问何日祝遐龄?公答历来无此想,符我私望倍感铭。又云戚友虽送礼,余将贺仪另执行。一印《潮阳县志》费,一作奖学培贤英。我闻嘉言倍拜服,堪为今世之典型。……我本出身穷家子……我自小学毕业后,父命回店助经营。……幸得同示须续读,乃遂东山中学升。四年中学尽榜首,未曾一次落第更。仙衢校长萧师父,助升大学早肩承。谁料半途萧师逝……刘公再倡奖学计,天下为公道乃宏。……但祈刘公奖学愿,各地闻风似月升。若夫潮阳之县志,古来贤哲可式矜。再印引起思齐念,不没海滨邹鲁称。……敬献俚词祝齐彭。前广东省东区少将视察专员七三龄乡末玄靖詹天眼,一九七一年辛亥七月吉日。(《恭祝两广监察使刘公侯武乡先生八十大寿俚词》)[3]

从以上这篇俚词,可作如下几点解读:其一,“仙衢校长萧师父”,当指萧凤翥,号仙衢(今人多写作“仙渠”,存疑)。言“萧师父”、“萧师”,则萧校长可能兼任教学工作。据《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190周年校庆纪念画册》,知萧凤翥任潮阳县立中学校校长职,时间在1915年至1919年12月(其卒年在1919年)。[4]“半途萧师逝”,可推测萧凤翥很可能是因操劳过度而于校长任上病逝的,真可谓鞠躬尽瘁!其二,“东山中学”,为“潮阳县立中学校”之别称。“四年中学尽榜首”,可知詹天眼入学时间大概在1917年(19岁)或1918年(20岁),为东山中学早期学生之一,而且是个高材生!其三,因先后在东山求学,且年龄相差不大(7岁),故詹氏与刘侯武颇有交往。刘侯武“倡奖学、培贤英”的作风,深入人心,詹氏赞为“世之典型”。

三、重建东山中学

刘侯武于民国二年(1913)任潮梅民团局参议,开始步入仕途。十四年(1925)任潮安县长时曾倡修潮州韩文公祠并题“吾潮导师”匾额,重视地方文教。同年底调署潮阳县长,因回避本籍,坚辞不就。二十三年(1934),任监察院监察委员,刚正廉明,“直声震于中外”。二十八年(1939)特派为监察院广东广西监察区监察使(简称“两广监察使”)。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开始。三十年(1941)3月,潮阳县城沦陷,县立第一中学、县立简易师范两校校舍校产被摧毁殆尽,暂停办学。(同年12月,两广监察使刘侯武公余返潮阳仙陂探亲)。次年(1942)夏,时任潮阳县长胡公木呈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将停办的“两校”合并为“潮阳县立联合中学”。校长为姚华萼,校址迁设铜盂壬屿乡,并设初中部和师范部。同年秋,胡县长翻印清光绪甲申版《潮阳县志》,向刘监察使征求序文。

县志,一县之史也。吾邑之有县志,盖自明永乐始。……今县长胡君公木奉命于山河残缺之际,以士绅所藏县志散失殆尽,恐一县纪载,年久湮灭。拟从事翻印,为重修县志之先声,而征序于余。……胡县志有志于新志而未逮,先从事于旧志之翻印,以维护文献,其功绩视袭旧志之记载而毁前人之成书者,岂有逊色哉?故余历述吾邑旧志修纂与传世之概略,及期望于新志之续修,而负一时代之责任焉。(刘侯武撰《翻印<潮阳县志>序》)[5]

刘侯武、李汉魂、黄麟书、范家驹诸贤达为翻印《潮阳县志》题词,刘监察使敬题:

海滨邹鲁,是曰潮阳。流风未沫,文献重光。

先民榘矱,如见羹墙。致治有道,宝此缥缃。

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15日,抗战胜利。次年(1946),潮阳县立联合中学迁回县城,校址分设城隍庙、司马祠和世魁林氏祠三处。同年2月,南华学院拟迁至汕头,刘侯武被推举为董事长(院长为钟鲁斋)。三十六年(1947),“潮阳县立联合中学”更名为“潮阳县立第一中学”。同年,刘侯武辞职返里,任“潮州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潮州修志委员会主任委员,致力于潮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

他(刘侯武)辞官之后,决定回潮州原籍,致力于教育事业。两个月前他到南洋为筹办潮州大学募捐……最近他打算恢复潮阳中学,潮州同乡拥他当潮中校长。他说:“只要能认真做事,不要说当校长,就是当乡长我也干。”[6]

监察院监察委员刘侯武先生,夙具发扬地方文化之志,向者为筹办潮州大学及重兴东山中学,不辞跋涉,奔走号召,以求实现,深得各方赞助。去年请卸两广监察使职后,专心致力于潮州大学之筹备。[7]

(刘侯武)先生于返乡休养之余,时于地方文教,尤多劈划倡导,囗积极筹办潮州大学,及重建东山教育区外,并承推任潮州修志馆主任委员。深获地方人士,及海外侨胞同情。[8]

以上三条文献资料,有三个关键词句“恢复潮阳中学”、“重兴东山中学”、“重建东山教育区”,据此不难判断民国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1947-1948)间,刘侯武曾主持筹划重建潮阳东山中学(即在东山旧校址重建新校舍),并付诸实际行动。可惜1949年解放后,刘侯武离开大陆(后游历东南亚及港台地区),其“重兴东山中学”的夙愿,就如同其“筹办潮州大学”及“兴建仙陂完全小学”一般,一切终成梦幻泡影。

1950年,“潮阳县立第一中学”改称“潮阳县第一中学”。1955年,县政府拨专款建成东山新校舍,一中迁回东山校址。1993年,更名“潮阳市第一中学”。2004年,更名“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简称“潮阳一中”)至今。

从东山学子,到倡办、重兴东山中学,两广监察使刘侯武与潮阳一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半生宦途,两袖清风。从政则刚正廉明、尽瘁党国,兴教则以矢志不渝、嘉惠后学。后之东山学子,能不感恩铭记而奋起向学乎?!

参考文献:

[1] 胡展航主编:《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190周年校庆纪念画册》,内部印行,2009年,第39-41页。

[2] 笔者按,1971年,詹天眼73岁,则其生年当为1899年。曾旭波:《汕头埠老报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94页)载“詹天眼,原名金源,字天眼,号玄靖,1908年生于潮阳。玄学家、慈善家、报人。曾就读于潮阳四序小学、东山中学等学校。1923年创办《天声报》时,才15岁。”此处关于詹氏生年“1908年”说应有误,其创办《天声报》时已25岁。此外,詹氏曾官至广东省东区少将视察专员。

[3] 刘世达等主编:《刘侯武先生八秩寿言集》,香港中央图书馆藏本,金强印务公司承印,内部印行,年份不详,第55页。

[4] 胡展航主编:《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190周年校庆纪念画册》,内部印行,2009年,第53页。

[5] 潮阳县政府翻印、陈伯瑜校勘:《潮阳县志》,胡公木题签,潮阳县政府教育科发行、潮阳县东壁印刷馆代印,1942年。

[6] 《刘侯武谈监察工作在粤进行困难 辞职后将致力于教育事业》,载《大公报》上海版,1947年9月30日,第2版。

[7] 《刘侯武先生鬻书助修志 兼以笔润捐助南华学院购置图书》,载《南洋报》,1948年第10期。

[8] 《刘侯武先生南行归来:遄返家乡,营葬先茔》,载《南洋报》,1948年第14期。

作者简介:刘晓生(1984—),男,广东潮阳人,供职于肇庆学院博物馆,文物博物馆员,肇庆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http://cs.dahuawang.com/view.asp?newsno=253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