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魁斗星君亦稱「文魁夫子」、「綠衣帝君」、「大魁夫子」簡稱「魁星」,而民間一般皆尊稱之為「魁星爺」。 


盛傳「魁星」主文運科甲登第之事,故而孜孜舉子奉祀魁星尤為虔誠,當然為的是請「魁星爺」助其「榮登金榜」「高中魁首」以「光耀(改換)門楣」。 


以「五文昌」星來看,「魁斗星君」顯係由「奎星」演變而來,然而為何會以「魁星」稱之,許是有所訛誤,最後以訛傳訛,積非成是而相沿至今了。 


「奎星」之誤為「魁星」始自何時,一時尚無可考,而最先發現有此錯誤的是為
明末顧炎武,他在其所著的日知錄中指出:「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不知奎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異,今以文而祀,乃不予奎而予魁,宜乎?」並痛斥「今之應試而獲中者,皆不識字之輩乎?」,
據此查「孝經援神契」所云:「奎主文星,註:奎星曲曲相鉤,似文字之畫」,而古代皇帝所寫的字稱為「奎章」,
再據桯史:「山南有萬山寺,本仁皇所建,奎章在,」由此推測,在唐代以前,最遲在唐代就將二十八審之一的奎星奉為文章之府,並將之立廟奉祀了。

而「魁星」既為北斗之第一星,
查星經載北斗言:「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齊七政,斗為人君號令之王,出號施令,布政天中,臨制四方。」
又說「第一名樞,為土星,主陽德,亦曰政星也,是太子像,星若經七日,則大災」由此可知「魁星」並非司科甲文蓮事之星宿。
很顯然地,顧亭林的指正是很恰當的,只是責人太過之。
由於「魁斗星君」之名早已根深蒂固的植基於人心,故而至今仍以此稱之,觀念亦一時尚無法改變之。 


關於人神之說的魁星,傳說大魁夫子考狀元未能得志,遂悲憤投海,經鱷魚救他昇天化為魁星。其中自是穿鑿附會而來,想必人們認為大魁夫子由於己身的遭遺,自不願再見到學子們步其後塵,故在其得道昇天後,帶著一種「人飢已飢,人溺己溺」的憐憫心腸來仳佑這些科場求取功名的學子。因而產生出的一則故事,這也正反應出中國宗教信仰之成熟,已將自然崇科的神人格化了。 


至於「全身金箔的魁星爺」又為何稱做「綠衣帝君」或「綠衣星君」,令人罪疑所思,但在國劇以及春秋三獻禮中,有所謂進「魁甲」的節目,扮演魁星踢斗的魁星則均著綠袍,此可能即其名之來由。(以上資料源自大甲鎮公所之網站的文昌祠遺存文物及擺設一文) 


朱衣星君:又有稱「朱衣聖君」、「朱衣神君」,關於「朱衣星君」其人,有說並非專指一人,亦即指朱衣神君是一種具有相同的特徵的含概統稱,而台灣地區所指即為朱熹,一般皆稱之為「紫陽夫子」或「朱夫子」。
據台灣廟神傳聖哲烈章載:「朱衣,非指一人,係指著朱色衣服之人及某一職務之人。」,而這些的朱衣者所指為何?
禮記中有記:「孟夏之月,天子著朱衣,服赤玉」,是皇帝,後漢書蔡邑傳則云:「臣自在宰,府及備朱衣,並注:朱衣,並注:朱衣,祭官也。」是祭官代稱。
玉堂雜記載:「朝殿日,皇太子,宰相親王,使相,參政各有朱吏二人,自下馬處導至殿門,此外唯有翰林學士有之。」指前導官吏,而稱謂錄載:朱衣使者,宋人詩中屢見,亦言試官也。」
再侯靖錄載:「歐陽公知貢舉日,每遺考試卷,坐後嘗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後其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視之,無所見,因語其事於同列,為之三歎,嘗有句云:「文章自古無憑據,惟願朱衣暗點頭。」,因之後來學子科舉凡文字得中選科場及第即稱朱衣點頭。
而神異經中說朱衣為:「西方有一人,不讀五經而意合,不觀天文而心通。」如此能不讀不觀而能意合心通,自是學子心靈企求的對象。依此無論朱衣所指為何?其直接間接都與學子「十載寒窗」「以求仕進」,故「朱衣神君」成了學子心靈寄託求助的對象。 


另一說法,則以為「朱衣神君」所指是「朱熹」一人,此說法亦非無道理的。
朱熹,生於南高宗建炎四年,姿源人,後遷至建州,字元晦,一字仲晦,晚年改號為晦翁,自號雲谷老人,嚮州遁叟,世人以朱子,朱夫子稱之,又因其父朱松曾於紫陽讀書,故失子居建州時,稱其書室為「紫陽」,以示不忘其祖,故世人又有稱其「紫陽夫子」,台灣孔廟則稱「先賢朱子」或「先賢綜熹」,而在韓國有成均館,並稱之為徽國公朱熹。 

朱子於高宗紹興年間登進士科第,歷仕於高宗,孝宗光宗,領宗四朝,累官至寶文閣待制。宋額宗二年罷官,六年卒,享年七十一歲,諡號為文,寶慶年間加贈「太師」,追封「信國公」,不久再改為「徽國公」,淳祐年間,入孔廟為孔子從祀,到清康熙年間,升列為十哲之一。 

他的為學大抵以窮理以致知,反躬踐其實,以「居敬」為主,在學術上繼承了二程和佛家、道家的思想,提出「理」與「氣」的理論。在政治上亦頗有見地、他主張富國強兵,反對屈辱求知,主張以口數占田,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民生活以緩和當時尖銳的社會衝突,並力陳「社倉」制度的好處對農民辦理救濟,防止受豪強地主高利貸的敲剥。 

當然其為人們所奉祀,尤其在台灣地區甚至以「朱衣神君」即是朱熹其來有自。朱熹具有廣博的知識,又有較精細的眼光,在訓話、考證、注釋古書,整理文獻方面確有卓越成就,而且他的學術思想,完全適合南宋以後歷代各朝中央集權的需要,其有積極性及建設性,自受各朝帝王之樂於推行,他在白鹿洞書院講學首開書院講學之風,他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編稱為四書,並加以注釋,成為「四書集注」,成為日後知識分子必讀的教科書,科舉應試的範本,他對儒家經典的注釋,被奉為全國通行的標準答案,程朱理縱成為中國社會的共通遵循哲學,並為知識分子的精神支柱,在中國近代社會後期數百年間居於統治的地位。因此死後,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就將其祀之如神明,台灣地區以朱衣神君即朱子,這和台灣地區漢人之入墾時期有關,明鄭時代台灣才正式和漢人接觸,並建廟祠奉祀神明,而此時朱衣神君可能部分地方已指為朱子,且亦有朱子祠,故而台灣地區之朱來神君所指即朱熹,況且朱衣和朱熹,況且朱衣和朱熹音近,亦可能因音誤而以為朱衣神君即朱熹,而後亦以朱熹在學術上的地位故以訛傳訛,而成為朱衣即朱熹了。(以上資料源自大甲鎮公所之網站的文昌祠遺存文物及擺設一文) 。


本文閱讀引用自
http://www.meatbun.com.tw/meat_forum/viewtopic.php?p=2226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