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達摩四論摸象 達摩破相論 懸智法師講解 第四講


達摩四論摸象


第四講:20021003

達摩破相論 懸智法師講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居士歡喜!

謝謝大家來學,我們今天學習〈破相論〉。

我們先讀一段文:

論曰:「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行,最為省要。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行?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

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

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

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

伐樹者,去根而必死。

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

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

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

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這一個論題叫〈達摩祖師破相論〉。

我們要謝謝達摩祖師給我們這麼好的教訓,

其實這一個論題,是不切題的。

達摩“四行觀”應該是達摩“觀心論”。

這裡講的,並不只是破相,

第一條已經講出了,是講「觀心」的。

所以韓國人的禪宗典籍裡邊,

這一篇文不叫“破相論",而叫觀心論",

英文的翻譯本也叫〈觀心論〉(On Mind-Watching)。

為什麼中國人把它叫破相論"呢?

因為那個裡邊有一小部份是講到破相的,到時我們再講。

上次我們介紹的叫達摩四行觀",

其實這個名相,也是不切題的,

裡邊有講四行觀,那是我們度眾,

但是照全篇論文來講,題目應該是「達摩理行入」。

那麼下面這三個論呢?

〈破相論〉是講“觀心”的,

〈血脈論〉是講見性"的,

〈悟性論〉是講“得道”的,

其實這三個論都是觀心的延伸。

就是說〈觀心論〉的裡邊,再發揮講出。

 

我們知道「理入」,講得很簡單,

但是如果我們深入去看,是非常的重要。

他說理入「凝住壁觀」,這就是「觀心」。

所以人把菩提達摩祖師另外叫做一個名稱,叫「壁觀婆羅門」。

現在到河南嵩山去旅遊的時候,還可看到達摩祖師面壁的那個洞,

很可惜,本來達摩祖師的身影都印在那個洞的石壁上的,

可惜都被紅衛兵破壞了!

這個「觀心」「心如牆壁」並不是把心變成牆壁。

乃是一個「無自無他」、「凡聖等一」什麼叫“無自無他"?

就是破除我們的我執。

什麼叫「凡聖等一」就是破除我們的分別心。

心就是兩個難處,

一個就是第六識的分別心,

一個就是第七識的我執。

所以禪宗為什麼要打七呢?

就是破第七識,所以才叫“打七"。

 

剛才我們唸的這一篇文,

「論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這一篇論文的體裁是「問答體裁」,

就是對話的體裁,現在很多書,都用這樣的體裁,

尤其西洋哲學裡面問答,是很多的。

當代也有,好像「聖嚴大法師與達賴喇嘛對話」、

「與索甲仁波切的對話」如果有人求佛道,以何法最為省要?

「省」就是不要發很大的力量。

智行法師講:「我們禪華道場是老人修道場,個個都是年紀大的。」

那我們就要「省」了。

如果要叫我們吃苦的修法,我們受不了。

「要」就是最重要的,我們要捉住它的要點。

那現在我們知道,尤其在台灣的祖國,各人的修行法門很多。

幾乎每一個寺院,各有各的修行法門。

每一個師父,各有各的一套理論,

這樣太多了,你就是講淨土宗,最簡單。

但是各派理論都不同了,

現在有流行叫「無相念佛」這個法門的提出,

也引起很多人學,也引起很多人爭論。

還有密宗也很流行。

 

在眾多的法門中,我們要揀一個最容易,最重要的,

謝謝達摩祖師,他答:「唯觀心一法。」

為什麼這樣講?

佛法萬法的根本是在“心”,

修行的根本是在“觀”。

抓住這兩個,你就有辦法。

任何的法門,任何的佛法,你講來講去,

它的根本是「心」任何的修行法門,

你講來講去,它的根本是「觀」。

 

所以這裡講「觀心」它用的比喻是「伐木斷根」法。

或者照中醫來講,「炙病得竅」法,

你要針炙病必須得那個竅;

你要伐這棵樹,要斷它的根。

「觀心」就「伐木斷根」法。

我們本來「觀心」隨時隨地都可以「觀」的。

有的人,一天可以做十幾次,有的人可以做幾次。

其實隨時隨地都可以觀,

你剛剛觀的時候,覺得心裡面的思潮一起一伏。

一起一伏,好像海中的波浪,不能停止。

但是不要怕,慢慢的觀,靜靜的觀,觀到後面,

你看那個妄念一起的時候,你一觀,妄念就不見了。

也不知它從什麼地方升起?

中間也不能停留,但是到那裡去也不知道?

你也不要理它,就這樣做。

但是到了中間的時候,因為「觀」有「入、住、出」,

怎麼「入」觀,怎麼「住」在這個觀,怎麼「出」這個觀。

我們打坐也是先「入」定,後「住」定,

打完坐怎麼「出」這個定。

到了一個重要關頭來了,關鍵就在這裡。

忽然你的煩惱,你的情欲比以前還要利害,

你的煩惱比以前還要重,還容易發脾氣,

這是什麼道理?

就是你把心裡的污染根本翻騰出來,

就是錄影(音)帶,那些東西都要清洗出來,

所以覺得它的力量,比以前還大。

有的人說:「你講修行,我不修行還沒這麼多煩惱,

這麼多妄想,一修行,太利害了!」

各位師兄師姊!打得過,勝得過,我們說你是一個好手。

如果你打不過,勝不過,那就看你的因緣造化了。

 

現在唸第二段文:

論曰:問曰:云何觀心稱之為了?

答: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

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

云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

其淨心者,即是無漏真如之心;

其染心者,即是有漏無明之心。

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俱有;

雖假緣合,互不相生。

淨心恆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

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

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

若墮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

沈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

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

《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

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

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

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

佛性者,即覺性也。

但能自覺,覺智明了,離其所覆,則名解脫。

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

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

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

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觀心」稱之為「了」,

我們把修行分作「入手」、「轉手」、「了手」。

你用有為法「入手」是容易,

但是你要「轉手」、「了手」就難;

你用無相法入手,你覺得很難,

但是你要「轉手」、「了手」非常容易。

什麼叫「了」呢?

「了」就是見性。

我們觀的時候,就發現,我們有兩種心,

一種叫“淨心”一種叫“染心”,這兩種在我們心裡作用。

所以「觀心」並不是你的心像牆壁,

我們還是有正念的,不是說一點都不知道的。

下邊講「觀心」是以「覺」為根,

並不是說像「木頭」,一點思想都沒有。

我們能夠順著「淨心」去生活,

我們就可以脫離三界的苦途,

就是脫離生,老,病,死的苦。

若隨著「染心」去,就要輪迴六道。

我們現在在這裡的人,個個都是有福氣的人,

你們並沒有受到這些大苦,所以我們要把握這個機會,

不要走到「染心」裡邊,將來受苦,就很痛苦了。

 

「《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

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

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

所以我們常講,見性是連帶著光明的。

你如果沒有光明,就是金剛佛性還沒有顯露,

當然這不是一下子可以達到。

要觀心,觀到一個程度的時候,

這個金剛佛性,就會顯出來。

這裡寫「觀心」是以「覺」為根,

一切的「法」是以「心」為根,

「修行」是以「觀」為根,

「觀」是以「覺」為根。

下面看這個人問的問題了。

惠可問曰: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

未審無明之心,一切諸惡,以何為根?

答: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恆河沙眾惡,

皆因三毒以為根本。

三毒者,貪瞋癡是也。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

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

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

倍過於前,不可為喻。

如是三毒心,於一本體自為三毒,

若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六識也。

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

障真如體,故名六賊。

一切眾生,由此三毒六賊,

惑亂身心,沈沒生死,輪迴六趣,受諸苦惱;

猶如江河,因小泉源,涓流不絕,乃能彌漫,波濤萬里。

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眾流皆息。

求解脫者,能轉三毒為三聚淨戒,轉六賊為六波羅蜜,

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這個問題是問達摩祖師:

「既然觀心是以覺為根本,那麼我不知道無明的心,以什麼為根本呢?」

他說:「無明是以三毒為根本。」

三毒我們都知道是以貪、瞋、癡。

三毒落到我們六根性裡邊去,就變成六賊。

我們講「閉四門,防六賊。」

彌勒佛,我們香港講「多仔佛」身上爬著五個小孩。

「師父,你不是講六個賊嗎?只有五個小孩,一個不見了?」

還有一個小孩是「心」這意沒有顯出。

我也時常講一個故事,

有一個居士,他見到法師的時候說:「師父,我現在可以降魔。」

師父就哈哈大笑!「你降魔,都不知這個賊在什麼地方?

這個賊,這個魔,就是六根。

你不知降服它,要去降魔,還用談嗎?」

觀心就是把三毒轉成三聚淨戒,轉六根為六波羅蜜,

再看下一段。

 

問: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窮之苦?

答:三界業報,唯心所生;

若能了心,於三界中,即出三界。

其三界者,即三毒也;

貪為欲界,

瞋為色界,

癡為無色界,

故名三界。

由此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從這裡就可以知道,禪宗觀心入理,是不立文字,是直指人心,

所有的東西都指到人心上面。

禪宗對三界的解釋,和佛經裡面一般的解釋是不同的,

一般的解釋是說欲界、色界、無色界,有二十八重天。

禪宗不這樣講,

什麼叫欲界?就是貪,

什麼叫色界?就是瞋,

什麼叫無色界?就是痴。

沒有貪、瞋、痴,你就出三界,

你還有貪、瞋、痴,就在三界。

就是你生到天上去,你有瞋,你還在色界裡。

這樣我們就知道你要出離,要出到那裏去?

一個人飛到天上去不見了,不可能的,佛不是這樣講。

出離是出三界,出三界不是飛到天上去,乃是沒有貪、瞋、痴。

 

問:云何輕重分之為六?

答: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

云何三輕趣?

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趣。

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瞋界,生於人趣。

迷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癡界,生阿修羅趣。

如是三類,名三輕趣。

云何三重?

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

若貪業重者,墮餓鬼趣;

瞋業重者,墮地獄趣;

癡業重者,墮畜生趣。

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

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

但能攝心,離諸邪惡,

三界六趣輪迴之苦,自然消滅離苦,即得解脫。」

 

在這裡,我們知道,三界六趣輕重在於一心。

講一個故事,有一個日本的將軍,

他去問白隱禪師:「還有地獄嗎?」

白隱禪師說:「你是國家的大將軍,難道還怕地獄嗎?」

這將軍一聽,覺得你這個師父如此對我沒禮貌,

很憤怒,馬上把佩劍一拔,

「地獄門開!」那個將軍也是有智慧的人,

聽到這句話,馬上把劍插回去,

「天堂門開!」哦!這個將軍即刻知道了,頂禮白隱禪師。

禪宗的特點,把佛法活潑的活出來,就在這個地方,

他不和你講什麼「苦、集、滅、道」

「發菩提心」就是幾句話,再看下面一句。

 

問:如佛所說,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

云何今說,唯只觀心,制三毒,即名解脫?

答:佛所說言,無虛妄也。

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

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

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

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

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

今若能轉貪瞋癡等三毒心,為三解脫,

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

末世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甚深妙義,

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歷此塵劫方得成佛,

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禪宗不立文字,不隨經教固執的死在文字裡面,

教下講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你會算,有人算出,不知要多少年哦!

那你幾時才能修到?無窮無盡。

根本你都不知道那一天才能修到,望到這麼長的時間,你都會哭。

所以阿難講:「願今得果成寶王,不歷僧祗獲法身。

佛把法身指出來,當下就知道法身。

所以三大阿僧祗劫,沒有貪、瞋、癡,就超過三大阿僧祗劫。

教下講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

到見道這才完成第一大阿僧祗劫的功夫;

從初地一路到八地,這是第二個大阿僧祗劫;

第三個,八地到十地圓滿,所以叫千劫修福慧,萬劫修相好。

 

達摩祖師真是慈悲得很,因為眾生愚痴,不懂佛講話裡面的祕密,

其實我告訴你,沒貪、瞋、癡,就是超過三大阿僧祗劫。

時間是沒有標準的,在你一心。

如果你是初戀的年輕小男孩,和你的女朋友遊玩的時候,

一個鐘頭你覺得是十分鐘;

如果你是性急的人,要搭巴士到city

等了五分鐘就好像等了一個鐘頭,還要發脾氣,時間是沒有定規的。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百年。」

我們中國人老早就經驗到了,再看下面。

 

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淨戒,行六波羅蜜,方成佛道;

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答:三聚淨戒者,即制三毒心也。

制三毒成無量善聚。

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於心,故名三聚淨戒。

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也。

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

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

故名六波羅蜜。

 

這裡是它的開首,它的精華不在這兒。

到了下面,你們就會知道它的寶貴。

「啟,承,轉,合」中國人寫文章,它的重點在下面。就是破相。

其實,貪、瞋、癡就是三聚淨戒;

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波羅蜜,

懂了這個什麼東西就有了。不用解,我們再繼續唸。

 

問:如經所說;

三聚淨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

今者唯言制三毒心,豈不文義有乖也?

答:佛所說經,是真實語。

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三誓願,持三聚淨戒。

常修戒,對貪毒,誓斷一切惡故。

常修定,對瞋毒,誓修一切善故;

常修慧,對癡毒,誓度一切眾生故。

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諸惡消滅,名為斷。

以能持三聚淨戒,則諸善具足,名之為修。

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濟群生,故名為度。

則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

若自心清淨,則一切佛土皆悉清淨。

故經云:心垢則眾生垢,心淨則眾生淨;

欲得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

若能制得三種毒心,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什麼是我們該斷?什麼是我們該修?

這是我們每天修行裡面,自己要把這個表列出來check

(審察。我該斷的,有沒有斷?我該修的,有沒有修?

這裡講:「三聚淨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

最後一句:「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很多淨土宗的人,把這個忘記了。

如果你的心不清淨,要升到清淨的阿彌陀佛國土是不可能的。

 

大宇宙「物以類聚」的規律,是阿彌陀佛都不能違反的。

所以他的國土,如還有不清淨的人,怎能叫「淨土」呢?

就叫「穢土」了。

所以禪宗講「心淨,國土淨。

心不淨,在阿彌陀佛的淨土會搞成不是淨土了。

就是你到阿彌陀佛的淨土,阿彌陀佛講的道理,還是這一句。

你到那裡是修這個,你在娑婆世界,也是修這個,

只不過那裡的環境好一點。

 

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

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若為通會。

又六度者,其義如何?

 

答:欲修六度,當淨六根,先降六賊。

能捨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

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

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

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讚詠講說,名為精進;

能降身賊,於諸觸慾,湛然不動,名為禪定;

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

六度者運也

六波羅蜜喻若船筏,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這裡講什麼叫六度?

你的眼睛不執著一切的色相,就是布施。

他不是講給師父錢,就是佈施。

達摩祖師是不立文字,什麼東西都是直指人心的,

你給錢,要讓師父稱讚你一下,“真是功德無量",不是這樣。

耳朵不要聽那些不好的音樂,什麼流行歌曲,就是持戒;

你的鼻不受香臭干擾,就是忍辱;

你的口不一定要貪什麼味,讚詠講說,就是精進。

下面亦同樣的道理。

接下來「壓軸戲」精彩的就來了,這不過是個開頭。

 

問:經云:釋迦如來,為菩薩時,曾飲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

先因飲乳,後證佛果,豈唯觀心得解脫也?

答:成佛如此,言無虛妄也;

必因食乳,然始成佛。

言食乳者,有二種,

佛所食者,非是世間不淨之乳,乃是清淨法乳;

三斗者,三聚淨戒,

六升者,六波羅蜜;

成佛道時,由食如是清淨法乳,方證佛果。

若言如來食於世間和合不淨牛羶腥乳,豈不謗誤之甚。

真如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身,永離世間一切諸苦;

豈須如是不淨之乳,以充飢渴。

經所說,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溼,不食穀麥糠麩,不與牸牛同群;

其牛身作紫磨金色,

言牛者,毗盧舍那佛也。

以大慈悲,憐愍一切,故於清淨法體中,

出如是三聚淨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養育一切求解脫者。

如是真淨之牛,清淨之乳,非但如來飲之成道,

一切眾生若能飲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有的經典裡邊這樣寫:

「釋迦牟尼佛為菩薩時,因為飲三斗六升乳糜,所以才成佛果。

那你觀心,能不能解脫呢?」

達摩祖師答:「成佛是這樣的,佛沒有亂講的,

但是要知道,牛奶是什麼意思?

《法華經》講菩薩用乳香,把他的身體來焚身供佛。

要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和這裡頭講的牛奶是一樣,

這不是講世界上的牛奶,

三斗是三聚淨戒,就是沒有貪、瞋、癡;

六升就是六波羅蜜,就是降服六賊。

你能飲這個牛奶,我們講你是好手。

在古時印度,印度人把牛看成很神聖的,現在還是這個困難,

牛在街上走,你不能打牠的,不能攔住牠,

就是造成交通阻塞,你也沒有辦法。

在中國古代牛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殺牛的人,真是很殘忍,

牛這麼一生一世耕田,最後還要給牠一刀。

 

禪宗的悟道,第一步叫尋牛。

「尋牛須訪跡」「學道貴悟心」

你找牛,要找牠的腳印,但是修道是沒有跡的。

現在我們一看這個文,就知道這個牛是個比喻,

「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濕。」

不在高原,不在莉莉的農場,也不在下濕,

不在白師姊住的half moon bay海邊。

這個牛不食人間煙火的,不吃什麼穀麥糠麩,

不與牸牛同群(牸牛就是母牛)。這個牛的身體紫磨金色,

和前面唸的互相參考,

《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

我們講「紫磨金牛」就是悟道的人,

如果你沒有「見牛」你講悟道是理悟,不是真正的。

阿彌陀佛身金色,就是這個紫磨金色。

這個牛是誰呢?

達摩祖師已經說出來了,毗盧舍那佛也,

就是大日如來,這是佛的法身,

釋迦牟尼都是要找這個牛。

他是《華嚴經》的大宇宙的總精神的代表,

你能飲這個牛奶,就是三聚淨戒和六波羅蜜,我說你是好手。

但是你能「騎」,你見到這個牛,還不是真正有本事。

你看到,你能騎牠,

「見牛」「得牛」、「騎牛歸家」、「人牛俱亡」我們講你有本事。

莉莉要我寫幾個字,我寫了四句,

第一句是「省心日三復」觀心之前,你先要省心,

把心靈的污穢給它清洗出去,就是錄影(音)帶的clean

第二個「觀心二六時」就是用達摩祖師指導的法門,

你要觀你的心,這個心就是牛。

如果牠「心光透露」的時候,你是見牛,

或者這個光明永遠和你在一起,沒有離開你。

所以基督徒講上帝與我同在,真正上帝與你同在的時候,

這個光明沒有離開你。

所以一個禪師講 :「老僧從小養一頭牛養到現在,

變成一頭露地白牛,趕也趕不走。」

它是和你在一起,法身是和你在一起的,

所以這頭牛是我們學禪宗的人,任何修道的人,都要去找的。

第三句「安心分秒祥」,這頭牛在你心裡運作的時候,心裡感到安祥,

最後「調心御白牛」自在,解脫,就是講這個。

下面不要大家一起讀,因為大家一起讀很快的過去,

這是〈破相論〉最重要的,所以要每一句來解。

 

問:經中所說,佛令眾生修造伽藍,鑄寫形像,燒香散花燃燈,

晝夜六時遶塔行道,持齋禮拜,種種功德皆成佛道;

若唯觀心,總攝諸行,說如是事,應虛妄也。

答:佛所說經,有無量方便,

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之義,

所以假有為事,喻無為理;

若復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言伽藍者:西國梵語,此土翻為清淨地也;

若永除三毒,常淨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名修伽藍。

鑄寫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

所謂修諸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道鑄寫金銅之所作也?

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

以智慧為巧匠,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

鎔鍊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

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

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為敗壞之法。

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言功德?

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之香也;

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

 

經中所說的這麼多的東西中,光是講「觀心」,其他難道是空的嗎?

達摩祖師答:「佛所說經,有無量方便,

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之義,所以假有為事,喻無為理;

若復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這是一個總答,下面是分解。

 

「言伽藍者西國梵語。此土翻為清淨地也。」

伽藍是印度語,翻成中國話是清淨地。

「若永除三毒,常淨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名為修伽藍。」

我本來不敢講的,這是達摩祖師講的,大家要反對也反對不了,

若是我講,會被打死。

每個法師都要在那邊起廟,表面是在起廟,心裡貪的是你的錢。

口中說功德,心中貪數目。

達摩祖師講你這種不是造廟,你這種不是造伽藍,

造伽藍是永除三毒,常淨六根,這才是起廟。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生,從來沒有造過寺院,

耶穌從來沒有造過教堂的。

達摩祖師九年面壁就是提醒中國人,他不造任何寺院,

寺院是在人心裡的清淨地,

如果你把寺院搞成club,什麼嘉年華會,更加不合寺院的道理了。

寺院是叫人免除人的貪、瞋、癡的,

你卻叫人發展貪、瞋、癡,在寺院裡唱歌跳舞。

雖然掛的是禪宗招牌,但是禪宗祖師的話,他並沒有看,很可惜!

 

這個,達摩祖師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第一個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寺院。

第二個「鑄寫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

所謂修諸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道鑄寫金銅之所作也。

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

以智慧為巧匠,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

鎔鍊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

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

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為敗壞之法,

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言功德。」

 

什麼是造佛像?

佛像是要人的面上活出佛的樣子來,才是造佛像。

並不是用木頭、石頭、泥巴去造的,那只是個象徵。

所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為什麼人家都不願意講,你這樣講會得罪人。

 

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

乃是無為正法之香也,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

印度釋迦牟尼從來沒有叫人燒香的,印度人燒香是來趕蚊子的。

「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種:

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

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無退轉。

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外觀察。

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

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

如是五種香,名為最上之香,世間無比。

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十方諸佛。」

 

所以戒定真香,焚起衝天上。

很多人不知道佛不需要世界上這種香。

「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

唯將外火燒世間沈檀黃陸質礙之香,希望福報,云何可得。」

台灣有一位媽媽,一次到寺廟都要買好幾斤的香,四處都要燒,

師父就問她:「施主,你為什麼一次要燒這麼多香?」

她說:「過幾天我先生就要回來,我沒有時間來燒香,

今天我要把他回來的那幾天的香,一次燒給佛!」

 

今天我們知道,什麼叫建造寺院?什麼叫建造佛像?什麼叫燒香?

如果你不明瞭這三個東西,你講我是學禪宗的,還要掛禪宗招牌,

那是「掛羊頭,賣狗肉」。

你並不遵守禪宗祖師的教訓,下面講你是欺誑眾生,

你要領導人家修行,人家都被你害了,

把眾生的時間都佔去做沒有用的東西上面,可惜啊!

所以才把達摩祖師思想叫做“佛教真面目”。

 

迴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於眾生,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紫微學堂章真言 的頭像
    紫微學堂章真言

    心靈卜手《紫微學堂_章真言》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