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本「佛」的梵文發音﹙Buddha﹚,到西域轉音變作﹙Budo﹚,
原來翻譯是用河洛話(後來的閩南語)唸「浮屠」的發音上接近,
但是借用「佛」字了後,漢人另外用「浮屠、浮圖、佛圖、胡圖」來稱呼塔了。
英國人將梵文注成羅馬拼音,T的音攏是唸做D音,
可見塔的梵音(stupa,巴利文Thupa)翻譯作漢音是「窣堵波」、私偷簸,
後來簡稱是偷婆、塔婆、兜婆,或者稱為土巴﹙Thupa﹚,
後來才轉音作塔婆﹙Tope﹚,踮佇緬甸就唸作﹙Pagoda﹚、錫蘭唸作﹙Dagaba﹚,
漢地就寫作寶塔。
若對「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來看,
本來「浮屠」──塔婆是代表奉祀「佛」真身及精神的場所,指的就是佛。
魏晉以後,特別創造出「塔」茲字,所以才有「塔婆」、浮屠的名稱,
「佛」及「浮屠」就切開了關係。
「曼多羅Mantra,真言」是承襲了古早婆羅門怹祝禱、敬獻的咒語,
古早時的印度人啲修持時,認為單單對諸天善神的祈求,猶感覺到有所不足,
所以將呼喚妙號,或者表達祈求的意志組合作持誦真言的修行方式,
會當對梨俱吠陀裏面看到:
「我今以咒文頂禮,以接近你。」後來佇佛教密宗就認為真言是三密中的語密,
表徵諸法實相的秘號名字。
而且「陀羅尼Dharani」 是佛教徒用佇持憶諸法義理,予人不忘不散不失,
得到陀羅尼力而明諸法義,持誦者能藉以消除諸障礙,而得到無邊的利益。
古來以為真言、咒、明、秘密語、妙語唸持各有無仝的使用場所,
認為「咒」是號令差遣鬼神用的,「真言」是佇東密時常看見,藏密則以「明」代咒。
是故對咒語應該要認識清礎、選擇使用,會曉得音頻振動,激發念力才會發揮出效用。
古早人認為呪(口字旁的祝字,口兄合字)和咒Vidya 不同,呪通祝字,有祝禱之用,
近代的中國也將呪咒混同使用,
今就會看見陀羅尼Dharani、真言 Mantra、咒、明Vidya 等混而不分。
由上可知《心經》中之古文譯咒,實應屬陀羅尼,因屬不言誦而能得憶持法義之能力,
雖然梵文本仍為曼特羅,
若翻譯「應知般若波羅蜜多陀羅尼,是大明陀羅尼,是無上陀羅尼,是無等等陀羅尼,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般羅蜜多陀羅尼,即說陀羅尼曰:
「 Om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較適用。
目前照常流通的《佛門必備課誦本》,可能是延用明代以前就已經錯誤的版本,
其中〈楞嚴咒〉及乾隆大藏經第四十七冊的資料相同,
第一會有五位“若闍”的“闍”字是抄寫錯誤,咒音應該是“若闇”的兩合音,是眷屬眾的意思。
梵文專家莊錫慶教授提出彼是明代時的發音,是閩南語“日頭若闇”的“若闇”,
羅馬拼音是nām,及“俱知喃”的“喃”發音是相仝的。
可能是筆受者或者刻板者的錯誤,都將“闇”字誤用作“闍”字,
可能已經錯誤一千三百外年囉。
還有佇第三會所有的“毘陀夜闇”,是指講持咒者的意思,攏總出現了十五位,
“夜闇”的拼音是yām,攏誤寫作“毘陀夜闍”。所以後來不空三藏重新翻譯時,
就只選用了“尾捻” 兩字,而“毘陀夜闇”或“尾捻”的閩南語發音攏同款。
而且上錯誤的是現代版的國語注音攏將〈楞嚴咒〉其他的“闍”字,注音作“甚”。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24826037592022/permalink/4406460632761857/
原來翻譯是用河洛話(後來的閩南語)唸「浮屠」的發音上接近,
但是借用「佛」字了後,漢人另外用「浮屠、浮圖、佛圖、胡圖」來稱呼塔了。
英國人將梵文注成羅馬拼音,T的音攏是唸做D音,
可見塔的梵音(stupa,巴利文Thupa)翻譯作漢音是「窣堵波」、私偷簸,
後來簡稱是偷婆、塔婆、兜婆,或者稱為土巴﹙Thupa﹚,
後來才轉音作塔婆﹙Tope﹚,踮佇緬甸就唸作﹙Pagoda﹚、錫蘭唸作﹙Dagaba﹚,
漢地就寫作寶塔。
若對「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來看,
本來「浮屠」──塔婆是代表奉祀「佛」真身及精神的場所,指的就是佛。
魏晉以後,特別創造出「塔」茲字,所以才有「塔婆」、浮屠的名稱,
「佛」及「浮屠」就切開了關係。
「曼多羅Mantra,真言」是承襲了古早婆羅門怹祝禱、敬獻的咒語,
古早時的印度人啲修持時,認為單單對諸天善神的祈求,猶感覺到有所不足,
所以將呼喚妙號,或者表達祈求的意志組合作持誦真言的修行方式,
會當對梨俱吠陀裏面看到:
「我今以咒文頂禮,以接近你。」後來佇佛教密宗就認為真言是三密中的語密,
表徵諸法實相的秘號名字。
而且「陀羅尼Dharani」 是佛教徒用佇持憶諸法義理,予人不忘不散不失,
得到陀羅尼力而明諸法義,持誦者能藉以消除諸障礙,而得到無邊的利益。
古來以為真言、咒、明、秘密語、妙語唸持各有無仝的使用場所,
認為「咒」是號令差遣鬼神用的,「真言」是佇東密時常看見,藏密則以「明」代咒。
是故對咒語應該要認識清礎、選擇使用,會曉得音頻振動,激發念力才會發揮出效用。
古早人認為呪(口字旁的祝字,口兄合字)和咒Vidya 不同,呪通祝字,有祝禱之用,
近代的中國也將呪咒混同使用,
今就會看見陀羅尼Dharani、真言 Mantra、咒、明Vidya 等混而不分。
由上可知《心經》中之古文譯咒,實應屬陀羅尼,因屬不言誦而能得憶持法義之能力,
雖然梵文本仍為曼特羅,
若翻譯「應知般若波羅蜜多陀羅尼,是大明陀羅尼,是無上陀羅尼,是無等等陀羅尼,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般羅蜜多陀羅尼,即說陀羅尼曰:
「 Om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較適用。
目前照常流通的《佛門必備課誦本》,可能是延用明代以前就已經錯誤的版本,
其中〈楞嚴咒〉及乾隆大藏經第四十七冊的資料相同,
第一會有五位“若闍”的“闍”字是抄寫錯誤,咒音應該是“若闇”的兩合音,是眷屬眾的意思。
梵文專家莊錫慶教授提出彼是明代時的發音,是閩南語“日頭若闇”的“若闇”,
羅馬拼音是nām,及“俱知喃”的“喃”發音是相仝的。
可能是筆受者或者刻板者的錯誤,都將“闇”字誤用作“闍”字,
可能已經錯誤一千三百外年囉。
還有佇第三會所有的“毘陀夜闇”,是指講持咒者的意思,攏總出現了十五位,
“夜闇”的拼音是yām,攏誤寫作“毘陀夜闍”。所以後來不空三藏重新翻譯時,
就只選用了“尾捻” 兩字,而“毘陀夜闇”或“尾捻”的閩南語發音攏同款。
而且上錯誤的是現代版的國語注音攏將〈楞嚴咒〉其他的“闍”字,注音作“甚”。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24826037592022/permalink/4406460632761857/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