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中國雲南地區,仍可以見到印度、西藏、漢地、南傳四種佛教的混合建築形式,
交融了當地少數民族的雕刻藝術風格,根本無法確定何種建築才是「佛教建築」,
因為它們都是「佛教建築」之一。

因為,早期佛陀帶領“沙門”﹙Sramana,乞士﹚僧眾遊方,行乞於四方,
生活要求極為簡便,「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養慧命。」
常棲息於樹下、山洞或露地修習禪定,根本沒有、也不需要後來所謂的「佛寺建築」。
酷熱時或雨季也僅短暫借住民間房舍,
如果是“頭陀”﹙Dhuta﹚行中,“阿蘭若”處﹙Aranya,也稱“阿練若”、“蘭若”,
意為叢林處、遠離處、空家﹚更要遠離人家,
在樹下、露地、塚間、草地隨坐,且常坐不臥,根本不需要「佛寺建築」。

漢代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處悉稱為“精舍”。
天竺﹙Hindu、Sindu,古印度、身毒﹚
最早的佛教徒修行處所“委奴婆那”(venuvana,園林)
當時翻譯成中文也利用“精舍”兩字,這種場所是印度雨季時期安居的共用道場。

《學林新編》曰:「晉孝武帝幼奉佛法,立“靜舍”於殿門。
引沙門居之。因此俗謂佛寺曰“靜舍”,亦曰“精舍”。」
故《慧苑音義上》曰:
「藝文類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曰“精舍”,
由其精練行者之所居,故謂之“精舍”也。」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caryawang/permalink/247219227288734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紫微學堂章真言 的頭像
    紫微學堂章真言

    心靈卜手《紫微學堂_章真言》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