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氣脈的通調 果煜法師

一、禪宗向來對氣脈的態度?

二、一禪修者,對於氣脈的知識,有無深究的必要?

三、個人對氣脈的覺受與定義?

四、氣脈之表裡、深淺、通塞?

五、禪坐與調氣脈,有否必然的關係?

六、天台《小止觀》中所述「八觸」的現象?

七、禪坐中嘔氣、搖動及哭笑的現象?

八、男女眾對任、督二脈的反應?

九、因氣之偏頗而影響情志者?

十、氣脈的通調,對生活及禪修中的影響?

一、禪宗向來對氣脈的態度?

這大家都會說:禪宗向來不談氣脈。

其實,包括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及大乘的《般若經》等,

也都不談氣脈。然而不談氣脈,並不代表對氣脈的否定或無知;

你可以知道有這回事,只是不去談它而已!

為何禪宗與原始佛教等,皆不談氣脈呢?

這主要為兩種原因:

1.

談氣脈會增加眾生對身體的執著:

凡夫本來「身見」就很重,若更談氣脈, 將導致他對此臭皮囊更放不下。

2.

標本不同:

雖就修行而言,身心是互相影響的;

心可影響身,身也可牽制心。 但就關係而言,身是標爾,心才是本。

故心通,則脈通;而脈通,心未必通。

故如執意先打通氣脈,再來調心,那就成為本末顛倒。

所以剛剛有人,提到馬祖禪師的公案:該打牛?還是該打車?

當然是打牛,而非打車。

不過話說回來,想打牛就能打到牛的人,卻不很多。

因此常說:禪是上根利智的人修的。

很多人不要說打到牛,就是要看到牛都不是那麼容易。

(尤其在脈障顯現時,要直接調心,恐有困難。)

因為牛代表心,而心對某些人而言,卻是非常抽象的。

如果他打不到牛,你又不淮他打車,他便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所以對某些根器的眾生,也不能全然否定調脈的方便。

剛才有人提到「快速拜佛」的法門,我倒不認為:

此與調脈有任何關連。為有些人妄想太多,情緒太亂;

故用快速拜佛的方式,壓制妄想。

如果氣脈不通,想用快速拜佛的方式,來把它拜通,我認為是無稽之談;

除非佛菩薩能感應加持,不過這也不是學禪者的常態。

二、一禪修者,對於氣脈的知識,有無深究的必要?

很多人一看到「深究」的字眼,馬上直覺地揮揮手,沒有必要!

但是若謂「是否也要知道一些」?

則便有不同的意見,而這又分自修與化他的差別。

現首先說明自修的部份:

1.

完全沒有必要:

有的人已打坐了三、五年,功夫還算用得上,

也從來沒發生過氣脈的問題。那他就繼續用功好了,沒有涉獵氣脈的必要。

2.

還用不著:

有的人打坐,雖有氣脈的覺受,但無氣脈的問題。

此所謂「無氣脈的問題」者,乃因他能把一切身體的覺受,

全然放下;靠著信心與毅力,繼在氣脈的逆障中,一心一意地用方法。

故從來不把氣脈的現象當問題。

但是這種人,以目前眾生的根器來看,並不多。

很多人對顯現於別人身上的現象,都可直覺俐落地反應: 一切放下,不要執著。

但是若發生在自己身上,便疑神疑鬼、想入非非。

旁人儘管奉勸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放下吧!

然而他還是搔頭弄耳,捉拿不定!

3.

需略知道:

故對那些已有氣脈的覺受,而又放不下者,乃有略知

的必要。然此之知,並不是要你拿來導引或練功用的;

而是要使我們對一些氣脈的現象,能從了解它是正常的過程,

而安心接受它,而安心地繼續用功。

因此只要略知其為正常的過程即可,而不必對氣脈變化的來龍去脈,有周詳的瞭解。

如果你一直很不放心,故非得追根究底不可,那就業障甚重也!

以上是就自修者而言。

其次,就化他而言, 為推廣禪修而成為一個禪修的指導者,有無深究氣脈的必要?

1.

仍無必要:

若是你仍堅持「身是標,心為本」的原則, 故絕口不談氣脈;

對一切身體的覺受,都抱持著: 一切放下、繼續用功的一貫立場。

而被指導者也能絕對信得過你, 那當然還是沒有深入氣脈的必要。

或者被指導者不能信得過你,但你仍堅持原則;

信不過,你們就自看著辦吧!

即使他們因此退席,你也不改初衷。

2.

略作說明:

如前已謂,現在的眾生, 能夠信心不移的,真是少之又少;

如果你真堅持原則,那只有等「門前三尺草」的份。

此對自己、對別人,都不見得有好處。

因此要成為一個當代禪修的指導者, 對氣脈的現象變化,乃有瞭解的必要。

(也為判定某些現象,是正常的過程?還是方法偏差而引起的誤導?)

然而即使一禪修的指導者,已對氣脈的現象變化,有周詳的瞭解;

但在他臨場指導時,卻也不必全盤托出,講得淋漓盡致。

因為這可能又讓人轉移興趣,於是又儘去打車,而不打牛矣!

因此只要講到:能讓他安心繼續用功的地步即可。

因一個有心推廣禪修者,將碰到千差萬別的眾生;

所以我覺得還得對氣脈的現象變化,有些概略的瞭解為宜。

但是我還得再強調一句話:

對氣脈的瞭解,只為了使我們更能以「平常心」來看待氣脈的現象,而安心用功;

絕非教人拿來作導引、練氣用的。刻意的導引,多是有副作用的。

有人曾問我:像《禪門囈語》之類的書,看了會不會有副作用!

我說:有的會,有的不會。有的看了,就以自我暗示的心理, 而形成誤導。

有的卻以「那些都不過是家常便飯的事!」故如發生在你身上, 你也一無所謂!

故或成為誤導的毒藥,或成為治病的良方,全在用者的心態不同而已。

因此欲成為一個推廣禪修的幹部,一方面得對氣脈的現象, 有約略的瞭解;

一方面又得把持「不偏不倚,不即不離」的中道精神,

才能真正作好自覺覺他的準備功夫。

三、個人對氣脈的覺受與定義?

關於覺受部份,大家都談得很起勁:

如痠痛痲癢、冷熱通塞、嘔氣震動、姆指間像觸電的感覺、腰背自然挺直;

甚至大哭大笑,手舞足蹈,打拳,翻跟斗等,都跟氣脈有關。

至於定義,大部份人便很模糊。

所謂氣脈,乃指「質能流動的管道」,這是我定義的。

現先說明能量流動的部份:

1.電能:

此相當於我們的神經系統;

以神經傳動的速度,與電訊差不多。

若以中醫的傳統,則曰:神的作用,心主神。

2.機械能:

此相當於我們的運動系統;

如手的揮舞,腳的行走,口之言語,眼之挑動,都是通過機械能的操作。

若以中醫的傳統,則曰:筋的作用,肝主筋。

3.熱能:

此相當於我們的循環系統; 我們皆溫血動物,故身體不斷地新陳代謝,以製造出熱能。

若以中醫的傳統,則曰:血的作用,脾主血。

其次,說明質量流動的部份:

1.呼吸系統:

我們每分每秒都在呼吸; 故從吸進去到呼出來的一切管道,皆包括在氣脈的範圍。

若以中醫的傳統,則曰:氣的作用,肺主氣。

2.消化與排泄系統:

食物從口中進入,進而被消化吸收, 變成人體所需要的養份;

至最後變成溺尿被排泄出來, 亦屬於氣脈的範圍。

若以中醫的傳統,則曰:營衛的作用,三焦主營衛。

3.內分泌與生殖系統:

我們頭頂上、脖子間、腰部裡、陰部中, 都有所謂的「內分泌腺」(包括生殖腺)。

其次,所謂「七孔」,眼有淚、鼻有涕、耳有液、口有唾沫;

甚至骨頭裡亦有骨髓,關節間有關節液。 這些都是質體的流動,故也都包括在氣脈的範圍裡。

若以中醫的傳統,則曰:精的作用,腎主精。

因此,氣脈的現象,其實非常的複雜。

如這一根大姆指裡,既有神經、血管,亦有筋腱、骨髓, 幾乎各式各樣的氣脈形式都有了。

因此可說全身各處,皆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氣脈。

而很多人對氣脈的認知,只停留在任督、奇經,或中醫的十二經絡上,未免太單純了。

於是下面我們就要進一步,討論到氣脈的深淺、表裡。

四、氣脈之表裡、深淺、通塞?

氣脈既然這麼複雜,一根指頭裡就有這麼多脈;

因此就有深淺、表裡、陰陽的差別。

如神經系統的脈,以傳動得非常的快; 故屬於「陽表」的淺脈,而浮於肌膚之間。

而內分泌與生殖系統的脈,則變動較慢, 故屬於「陰裡」的深脈,且入於骨髓之隙。

表脈因屬於神經系統,故易用意識來控制導引。

而裡脈因屬於內分泌系統的脈,故難為意識所察覺。

這也就說,很多人都有蠻錯誤的觀念:

所謂「以意導氣」,可用意識的方法,去導引、控制氣的行向;

當然那也是事實,不過只能導引浮於表層的氣脈爾。

至於要用導引的方式,以打通任督二脈,則純淬只是自我暗示的假象而已!

也有些人打坐時,氣上下竄得很厲害!這是什麼境界呢?心浮氣躁,脈不歸位!

但他們還自鳴得意得很,真是無知得可憐!

如禪坐真用得上功夫,氣因向內攝入經絡間,則漸成穩定也;

若更能攝入骨髓間,則更篤實矣。

我之所以談此氣脈的表裡、深淺,主要為釐清一個觀念:

有覺受,甚至能導引的氣,多是表脈而已! 而很多「修道人士」,皆在這關卡中瞎費功夫。

故唯有用「攝心」的方式,讓它自然調整,才是既省事又安全的抉擇。

其次,再談「通塞」的問題。

我們常聽得人說:或氣脈不通,或打通氣脈。

故以為氣脈只有「絕對通」與「絕對不通」的差別; 甚至以為未打坐前,氣脈皆不通。

且必打坐有功夫後,才能將之一條條打通。

其實,既全身到處是氣脈,那可能皆不通!

我們現在還能夠講話、能夠走路,就為還有一些氣脈猶通嘛!

如果一個人真的氣脈全不通,那早就死翹翹了;

若大半不通,則重病在床也;

若有些不通,或有不舒服的感覺,或一無異樣的感覺。

至於一切氣脈皆通,我認為不可能─因為「通」是無止盡的(詳細待更說明)。

因此不要用「絕對有無」的觀念,來看氣脈的通或不通。

同樣,一條脈從上(頭部)到下(手腳),從裡(內臟)到外(皮肉),也不是全通或全不通。

以頭而言,或通到頸部,或通到眉心,或通到百會;

以手而言,或通到肩部,或通到腕部,或通到指尖,皆是不相同的。

或者一條通脈間,還是有很多「穴位」的差別;

有些穴位像瓶頸一般,很容易阻塞(此乃中醫針炙療法中,經常下針之處。)

於是即使同一通脈間,還是有「較通」與「易塞」的差別。

最後,即使有些「穴位」有淤塞的情況,然而它又有旁通的可能。

此正如高速公路,某段「堵車」了(也非全然不通);

於是有人乃先從前一個「交流道」下去,走省道,甚至走不知名的小道,然後再從下一個交流道上來。

似此種種狀況,你能單單用「通與不通」來區別嗎?

所以只能說:從粗略的通,到更暢通而已! 至於全然的通,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此身相,乃業之顯現;

既修行時,業不斷地在淨化、昇華,因此相對的脈也跟著不斷變化。

簡言之,為修行的境界無止盡故,脈象的變化亦無止盡。

五、禪坐與調氣脈,有否必然的關係?

這其實牽涉到兩種不同的關係:一是通塞的關係,一是覺受的關係。

1.通塞的關係:

禪坐以其坐姿、調息和攝心,皆可減少能源的消耗,而將氣漸養足;

故有助於將本來不甚通暢的氣脈打通。

2.覺受的關係:

即使氣脈能因禪坐的關係,而變得比較通暢, 可是未必有明顯的覺受。

有的人為體質的關係,本就對氣的變化較不敏感;

也有的人因專心於方法上,故也不覺得有氣脈的變化。

當然亦有人,為體質或分心的關係,而對氣脈的變化較敏感。

因此以下,再談一些有關覺受的部份。

如前已謂:痠痛、痲癢、悶脹、刺痛,甚至昏沈等, 都和氣脈的不通有關。

然而這些不通的部位,既是本來就不通, 為何平日就沒有這些現象呢?

以平日氣不足故,管不到這些地方; 此就如官兵無力,就只能任盜匪窩藏。

而今官兵經養精蓄銳後,乃能直搗黃龍,故才有痠痛等異常現象。

如碰到某些要塞關卡,必須加重兵力,層層圍剿者,還會抽調其它部位的兵力;

因此其它部位,本來沒有阻塞,卻也因此而氣虛。

故本來頭脈中,還是有些通的;否則我們的感官,便不起作用了。

但為攻克某關卡,而移調大部份的氣力,故顯出氣不足而有的昏沈。

同理,為何生病者,皆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呢?

這也為攻克彼致病的關卡,而耗費過多的氣力, 故不得不變成意態闌珊的樣子。

因此生病了,就當好好放鬆休息, 以加速身體自我調整的功能。

(大部份的病,只要好好放鬆休息,多能自己痊癒的;

然很多人卻南北奔波,尋找名醫,反而多消耗自己的體力,這也是本末顛倒的事!)

以每個人的業障、體質、宿疾、舊傷各不相同, 因此氣脈循行的途徑也是千變萬化的。

故不必相信任何一套模式:

說什麼後面上來,前面下去; 然後又左邊幾轉,右邊幾繞。

這些都是自誤誤人的厥詞,相信了就等著受苦吧!

若以我禪坐的體驗,其實氣脈本身,比我們的心智還敏感, 它自己知道該怎麼去作最好的調整。

故你大可不必白費心,而幫倒忙!

既一根手指頭,就有很多層次的脈,即使你感覺通了一些; 然你是否又能確定,它是那個層次的脈嗎? 有時候,你覺得某部位的脈通了;然過一段時間後,又感覺不通了!

是同一個層次的不通?還是另個層次的不通?真是霧裡看花啊!

故一時通,一處通,皆不等於全通;

必全線打通而形成迴路(即所謂的周天),才算真正的通。

因此有些人於精進坐禪幾天之後,已使本不通處,皆通暢矣!

然回去幾天後,又發現它不通矣!此皆為未完成迴路也。

故必形成迴路後,才能保任;

然而太久沒打坐、重病、情緒失調或過度奔波操勞,皆將使已通的脈,再度阻塞起來。

有人問:飲食對氣脈的通調,有無影響? 當然有影響!

譬如吃太飽後上坐,就容易昏沈,這是大家都明白的。

然若吃太少,動力不足,也會脈塞的。

其次,食物的品質,也會影響氣脈的通調。

大致而言,吃素對氣脈的通調較有利益。

而吃素中,以瑜珈的分類,悅性食物又比惰性食物好些 (詳細可參考瑜珈書籍)。

很多人以為吃素,油水不夠;故一切食品都弄得很油膩。

其實,這對氣脈的通調,反而不利。

有人又問:運動對氣脈的通調,是否有幫助?

當然有幫助!但是不同的形式運動,亦有不同層次的影響。

以一般的運動,都能加速氣血的循環;故對肌肉層次的脈,較有幫助。

而瑜珈運動,多有拉筋的動作;故對筋腱層次的氣脈,較有幫助。

至於欲深入骨中,卻唯有靠靜坐的方法。

其次,若為通調氣脈而作運動,則首當確認:是那個部位的脈有問題?

而作相對應的動作。 不能頭處脈不通,卻拼命作甩手運動,結果只將氣散掉而已!

所以有人說:這似乎是一項蠻精緻的學問!

不錯,過去住山時,在我打通「筋」脈的過程中, 自然做出了很多瑜珈動作;

所以對動作與穴位的相關性,我略知大概,但也不能深入其堂奧。

不過這也不必執著,反正到時候,需要做動作時,它自然又作出來了。

六、天台《小止觀》中所述「八觸」的現象?

《小止觀》的原文為:動痒冷暖,輕重澀滑。

有一組討論過後,卻列出了九觸;

其實問題不在於是八觸,還是九觸,而是泛指在調脈過程中的一切覺受。

如果詳細描述,何止於八觸,十六觸、二十四觸都寫得出來。

比如痛觸中,又可分痠痛、悶痛、刺痛、痛苦、痛快等不同。

動觸中亦有蠕動、晃動、震動、搖動、閃動等的差別。

冷有的冷得要命,有的卻涼得很舒服。

因此要詳細列舉一切觸受的差別,非但不勝其煩,也沒有這個必要。

只要能略略知道,這些都是氣脈,從塞而通的過程,斯可矣!

然而有一點,須再補充: 若有任何覺受,即代表此脈既非全塞,亦非全通。

全塞即麻木不仁,根本沒有感覺;

全通,則根本已忘了身體的存在,故亦沒有感覺。

故有任何覺受,皆是脈初通而未全通爾!

故安心地繼續用功即可也,而不必於覺受的迷魂陣中攪繞不清!

七、禪坐中嘔氣、搖動及哭笑的現象?

這雖在禪堂中是司空見慣的事,然而卻有正常與不正常的差別。

現先說明正常的部份:

1.

有些部位之所以氣脈不通,就為有邪氣、穢氣滯留在那裡。

而現在脈將從塞而通,故首先得把那些邪氣、穢氣逼出來, 於是便有嘔氣的現象。

故如為脈通而有的嘔氣,應一次就OK的。

2.

亦有些脈在漸通的過程中,就一路地嘔出來; 故在某階段間,會經常有嘔氣的現象。

不過,若脈通已,也就應停止了。

故若屬以上的嘔氣現象,皆可視為正常。

然在此常住眾中,竟有人一嘔,就嘔了半年以上,這乃太誇張了!

真有這麼多的邪氣、穢氣嗎?

此不正常的現象,略可歸為兩種原因:

1.自我暗示的心理:

如氣本來悶脹在那裡,難過得很, 而現在竟嘔了一口氣;以能透氣故,乃覺得寬鬆、舒暢許多。

於是他便愛上了它,常期待偶而來這麼一下子。 久而久之,便成慣性矣!

2.叉氣的關係:

如前已謂,即使「正經」不通時,仍可能形成旁路。

如高速公路堵車了,便有人下交流道,而另抄小路。

然有的人雖抄小路,但仍能回到正路;

也有人一抄小路,就不知道轉到那裡去了,

最後此氣終於找到出路,於是「嘔」地一聲,冒出來了。

最初此旁路,還只是小徑;但由於暗示的心理,經常用之,於是就擴張成大路。

從此就「惡紫奪朱」,正脈滯塞,旁路亨通。於是就必經常地嘔個不停。

以上若為正常的嘔氣現象,多非意識所能控制; 但一段時間後,必自然消失。

相反地,若屬旁路形成的嘔氣,雖經常不已,卻是意識所能控制的。

因此令他閉嘴,還是對的,甚至罵他、打他都有必要。

因為經常性的嘔氣,都是從觀念的誤導而有的:

你看我至少還有氣可嘔!不似你什麼也沒有。

以上所說,嘔氣的現象既如此,則搖動也差不多。

或因脈將通,故搖動了;或為暗示的心理,故經常性的搖動。

至於哭笑,大致差不多,但有一點不同:

為脈不通,故氣積在那裡,而漸形成一股壓力。

如果脈通了,或將有嘔氣和搖動的現象;

相反地,如脈遲遲未通而此壓力愈積愈難受,

最後忍不住了, 乃從原路(呼吸道)倒灌出去,

因此便形成大哭大笑的情景。

在精進的禪修過程中,很多人都曾如此哭叫過, 卻未必明白是什麼原因。

尤其這時的哭或笑,因氣足的關係,故哭得比任何時候還豪放;

同樣笑,也笑得比任何時候還狂浪。

由於大哭大笑過後,壓力釋放了,故能得到「解脫」的輕安,

於是又將有人錯愛了它,而形成經常性的哭笑。

然這壓力即使悶得難過、動得厲害,卻仍得好好地保住它;

以等待脈由塞而通的時刻。

故我反對用任何導引的方法去迴避它: 如教觀湧泉穴,

或守命門等偏方。那有效嗎?

好像有效!

因為用導引的方法,把悶脹的氣都洩掉的話,它當然就不能作怪了。

然究竟嗎?

當然不究竟!每次待氣漸養足了,

又得「重操舊業」去也,如此將永無絕期。

當然,我也不主張用導引的方法,以加速打通要塞。

因為既用意識主導,則既可能製造緊張,而緊張則脈就更不容易通。

也可能使氣變浮,於是雖感覺過關了,

卻是凌空而過─未真已打通關節,於是下次又得重來。

總之,我的結論很簡單:它既自然地來,就安心地讓它自然的去 (它不會老賴著不走的)。

這既是最省事、也是最安全的。

禪法常曰:「無心才是道」,既調心如此,若調脈亦然。

八、男女眾對任、督二脈的反應?

《內經》中有曰「任者,妊也」,故任脈乃與生殖有關。

大致而言,任脈在胸腹之中,上起於下顎,下終於小腹。

而督脈者,督為「統領」之意,背脊中之脊柱,為一切經絡之統領,故稱督脈也。

大致而言,督脈下起小腹,上達鼻端。

以任為陰脈,故女眾偏向先動任脈;

督為陽脈,故男眾偏向先動督脈。

但那時候動呢?大致是已將皮肉層次(即中醫所謂十二正經)的脈障,

皆肅清以後,從所謂「氣沈丹田」的現象而啟動的。

於是女眾從小腹直上,

而男眾卻先繞過「會陰」,然後再從背脊直上。

在未氣沈丹田以前,因皆在處理一些脈障,而且氣也比較浮, 故行向很不規則。

但從氣沈丹田以後,開始打通任督二脈起,脈路便漸穩定而規則;

以任督為深入骨髓之「奇經」也。

我在此之所以要提任督反應,乃為很多人把任督的常態,當病患處理。

如女眾任脈直上時,首先碰到胸下的「劍骨」;

於是氣上不了,便有胸悶背痛的情況,也會連帶地讓人變得抑鬱寡歡、愁眉不展。

這一悶多要悶上半年之久。

於是很多人乃嚇壞了,急於尋醫求診;結果治了好久,也沒什麼改善。

倒是浪費了很多的錢,及用功的時間。

其實安下心來,繼續打坐下去,它就過了。

男眾亦然,有所謂「督脈三關」:

當氣從會陰繞過背部時,首先沖到尾椎之下,於是也上不去;

故氣乃積在陰部或腿下,於是腿乃有抖動的亂象, 這第一關被稱為「尾閭關」。

若氣終上了尾閭,其次有「夾脊關」,

此大致位於左右肋骨下端銜接處(略於脊柱中央)。

如氣上不了此關,則腰背便挺不起來;

即使勉強將之撐起來,則一下子又跨下去。

於是禪坐時必像鴕鳥一般,屈背低頭,不見天日。

然如過了此關,則腰背自然挺直如柱,而不必再操心它會跨下來。

再下一關為「玉枕關」,即氣上不了頭部,於是也變得抬不起頭來;

尤其上座後,即重昏沈矣!

如果氣過了「玉枕」,上了頭部,問題還更多呢?

有的頭悶得像戴了孫悟空的金箍咒,有的耳鳴,有的眼皮很重, 有的眉心很緊,

有的鼻涕不止……眼、耳、鼻、舌,都可有諸多異象!

其實這些都算是督脈正常的反應,也可以說是「業障現形」也。

若女眾,任脈通過胸前,由鎖骨轉背頸,直上頭部後, 現象亦與男眾略同。

總之,若我們事先對這些現象,有個大略的瞭解,

就不需要在悶訥與疑惑間,或尋醫問診,或浪費時間。

必能以更大的信心與毅力,衝過重重關卡,而層層提昇。

九、因氣之偏頗而影響情志者?

我們常說「心平氣和」或「氣定神閒」,故心氣本是互相影響的。

所以氣若平和,對情志的開朗,絕對有正面的幫助。

然而在禪修的過程中,氣倒是常處於偏頗的狀態中。

此為如將通調某一關卡,則氣便往這裡集中。

於是如現在的工作進度,是修理左邊的脈,氣便將大部份集於左邊;

因此可能覺得左邊較冷或較熱。氣有時專攻於上,於是又偏集於上。

故除非一切脈皆通矣,否則氣便經常處於偏頗的狀態中。

而氣的偏頗,除會使身體有異常的覺受外,也將導致情志的失調:

1.如氣塞於某處,將導致人的煩躁不安。

2.如氣悶於胸懷,將使人變得落落寡歡、鬱卒不樂。

3.若氣偏積於下部,除導致溺尿的增多外,也會使淫慾加重;

貪於將積壓的氣,渲洩出去。

4.氣若上不了頭部,除打坐將昏沈外,也將變得比較健忘;

因為上面一片空白,沒辦法錄進去嘛!

5.若氣已上了頭部,卻下不來;於是又會使精神特別好。

似某些人晚上喝茶後,睡不著覺一般。

然此之「精神特別好」,只是無法安眠而已!

但腦筋並不清爽,妄念雜陳,糾纏不清。

如氣經常上積頭部,還會使人變得瞋心、慢心特別重。

我們常說某些人「眼睛長在頭頂上,總是斜眼看人低。」

其實為氣偏積於頭部,而導致瞋心、慢心特別重。

因此,除非打坐到最後,脈皆通矣, 才可能真正「心平氣和」或「氣定神閒」的。

於是在彼調脈的過程中,

一方面會使身體有痠痛痲等不舒服的感覺;

二方面也將導致煩惱的增加。

所以不要以為禪坐後,就等著「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境界。

或修行了,就等著佛菩薩來感應加持。

以我這麼多年來的體驗,總是辛苦磨練的時候多多也。

所以在佛教界,流行一句話「比丘常帶三分病」。

有人解釋為:那是為替眾生挑業障的關係!

其實自己的業障都未消了,如何能為眾生挑業障呢?

故比丘之所以常帶三分病者,乃為愈修行者,業障愈現形的快,

因此身心的逆境反而特別多!

不過,各位也不必看到這裡,就被嚇倒了~哇!

這一條路何其坎坷,還是回頭是岸吧!

所謂「三分」病者,就是雖帶一些辛苦或煩惱, 但總在你能承擔的範圍裡。

因此不是七分或八分病的,不必恐慌。

如果你真挑不起,則它也會修正工作進度的!好吧,稍緩一緩!

總之,不會把你磨死的,除非你先努力於把自己嚇死!

因此我們乃將更以「大無畏」的心,去袒然面對一切逆障險阻。

十、氣脈的通調,對生活及禪修中的影響?

氣脈能通調,對生活及禪修,絕對有正面的幫助;

以下且用「五蘊」來分類說明:

1.色蘊:

我們常讚歎某些人「眉清目秀」; 此即代表彼人的氣脈,天生就很通調。

而眉清目秀者,不只莊嚴好看,更是聰明伶俐。

因此氣脈的通調,對色蘊的助益, 可包括身體的健康及相貌的莊嚴。

2.受蘊:

受是感官和情緒; 氣脈的通調,能使感官更敏銳、情緒更安定。

3.想蘊:

想包括思考、記憶與判斷。 氣脈的通調,能使記憶更鮮明,理路更清晰,而判斷更正確。

4.行蘊:

行為意志力的表現。 氣脈的通調,能使人臨事更果斷,行願更堅強。

5.識蘊:

氣脈的通調,能使人心量更寬宏,待人更慈悲, 見識更周詳,而觀念更深刻。

其次,對禪修的助益,包括

一、可全力於調心,而不必於痠痛、昏沈、胸悶、散亂等諸多障礙裡,瞎費功夫。

二、對佛理的通達,及心態的調整,都能有「劍及履及」的奮迅效果。

三、故當然對證量上,亦有幫助的。

最後,對於氣脈的通調,我在此作個總結:

雖氣脈的通調,對生活及禪修,是絕對有正面幫助的;

但是我們必從「正見」的基礎上去調心,心調好了,脈也將慢慢暢通。

而不能倒過來,先調脈,再調心。

其次,對氣脈的現象,雖我以上已說了不少; 但是卻不可能讓一個人,真能掌握脈向的變化。

因為那是:既每個人都將不同,也是每個階段會有差異。

因此既不能襲用別人的經驗,也不能執著於上一次的覺受。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在調脈的過程中,必能對此有更深刻的體會。

所以對氣脈的堂奧,既不必費心去深入,也不可能真明了其現象。

因此,對於氣脈的通調,我以為最理想的情況是:

一個人純以正知見去用功,而在不知不覺中,已肅清了全部的障礙,這是「上之上者」。

其次,雖有氣脈的覺受,但能以平常心看待。

久而久之,脈亦漸通矣!也能因此對氣脈的現象,有些概略式的瞭解!

這是中者,我算是中者吧!

如果脈有障礙而無法調理,或窮鑽在氣脈的玄學裡,能進而不能出,斯為下矣!

我相信,在這個時代裡,上之上者,不會太多。 然而我們至少作個中者吧!

故在未有脈障前,且盡力於調心的法門;

若脈障顯現時,且以平常心視之,而繼續於禪修之路。

不急不緩,隨緣不變,斯可也!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7%AB%A0%E7%9C%9F%E8%A8%80/%E6%B0%A3%E8%84%88%E7%9A%84%E9%80%9A%E8%AA%BF-%E6%9E%9C%E7%85%9C%E6%B3%95%E5%B8%AB%E5%86%8D%E4%BB%A5%E6%AD%A4%E4%BD%90%E8%AD%89%E5%91%BD%E7%90%86%E6%B2%BB%E7%97%85%E8%A7%80/1015170219204964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微學堂章真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